新華社沈陽5月29日電 題:譜寫全面振興新篇章——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之遼寧篇
新華社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遼寧考察、兩次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為遼寧振興發展把脈定向,擘畫未來。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遼寧滾石上山、爬坡過坎,譜寫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篇章。
『要把國有企業作為遼寧振興的「龍頭」』
2017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把國有企業作為遼寧振興的『龍頭』。
有『共和國工業長子』之稱的遼寧,集聚著一批關乎國家產業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大型國企。由於體制機制僵化、歷史包袱沈重等因素,不少國企一度步履維艱。
國企改革事關東北振興大計,是遼寧必須回答好的時代課題。
2013年8月、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遼寧,深入國企考察調研,圍繞國企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遼寧國企改革駛入『快車道』、挺進『深水區』。

遼陽石化廠區(2021年9月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公司是20世紀70年代國家建設的四大化纖基地之一,『織出』了中國第一塊『的確良』。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遼陽石化考察。得知企業通過調結構、抓創新,結束了連續12年的虧損,總書記高興地說:『希望你們再接再厲,一以貫之,砥礪前行,作為共和國的「種子隊」,打出更好的成績!』
『幾年來,我們一手抓技術創新,一手抓三項制度改革,產品結構不斷優化,乾部職工積極性大為提高,經營效益持續向好。』遼陽石化黨委書記李貴合說,今年4月,企業實現利潤4.16億元,單月盈利創歷史最好成績。
改革纔有活路,改革纔有出路。
近年來,遼寧力推三項制度改革,475家省屬各級企業與1406名經理層成員全部簽訂任期制合同和契約,省屬企業2910名管理人員實現競爭上崗……
改革不能只是小修小補,要敢於在體制機制上動刀子。

2017年5月15日,東北特鋼集團工作人員在核對入庫的合金鋼大盤重線材產品標識。新華社發(劉德斌攝)
2021年,『央地混改』模式蹚出新路,鞍鋼、本鋼兩大鋼企成功重組;2019年,招商局集團入主大連港、營口港,推進遼寧省港口資源整合;2017年,東北特鋼引入戰略投資者沙鋼集團,企業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改革,讓許多老國企重生。
一度因連續虧損陷入司法重整的沈陽機床,今年一季度實現扭虧為盈。公司副董事長李文華說:『中國通用技術集團重組企業後,體制機制煥然一新。我們正在經歷從「止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轉變。』
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
2021年,遼寧國企交上一份這樣的答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6%,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8.7%。

2020年3月16日,在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操作機器加工產品內機殼。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盡快形成多點支橕、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
『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曾是制約遼寧振興發展的痼疾。如何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9月在沈陽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時明確要求,依靠創新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堅持鳳凰涅槃、騰籠換鳥,積極扶持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盡快形成多點支橕、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
牢記總書記重要指示,遼寧以『三篇大文章』為抓手,打出一套結構調整的『組合拳』。

2020年2月10日,工人在沈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工作。新華社發
——改造昇級『老字號』。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沈陽鼓風機集團等企業時指出,要發展集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於一身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新興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不邁向高端,就沒有出路。』沈鼓集團董事長戴繼雙說,我們把技術創新作為頭等大事,攻克900多項科研攻關課題,一批拳頭產品相繼問世。
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向市場要潛力,遼寧一大批『老字號』企業如今活力滿滿。全省推進智能制造重點項目,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昇21.2%,運營成本平均降低15.6%。

2021年7月1日,工人在鞍鋼股份煉鐵總廠新四號高爐進行生產作業。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深度開發『原字號』。
走進鞍鋼,爐火正旺,車流不息。今年一季度,集團利潤總額、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3.2%、13.29%,均創歷史同期最高水平。
效益向好的背後是產業結構的優化昇級。川藏鐵路極寒條件鋼軌、超大型集裝箱船止裂鋼、深海高應變管線鋼……近年來,鞍鋼集團一系列高端產品廣泛應用在高鐵、海洋裝備、核電等領域,真正叫響了『國字號』品牌。
在供給端不斷發力,遼寧『原字號』向中高端穩步邁進:
淘汰落後,全省持續取締『地條鋼』企業,清理劣質煤礦;邁向『精細』,全力推進11類45個精細化工產品產業化,2021年化工精細化率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求新求變,異戊橡膠等一批新材料實現產業化……
——培育壯大『新字號』。
作為我國軟件行業領先企業,東軟集團2021年自主軟件、產品及服務新簽合同額首次跨越百億元大關。
『創新是企業抵御風險挑戰的最好防護服。』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說,搞創新、做研發,不能打快拳、賺快錢,要頂得住誘惑,十年磨一劍。
『老字號』是基礎,『原字號』是優勢,『新字號』則是未來。
近年來,為培育壯大『新字號』企業,遼寧創新省本級財政科技資金使用,以1?1的比例吸引社會資本;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天使投資基金』,為創新型企業發展助力。截至目前,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8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14000家。

2020年9月24日,貨輪在大連港大連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港口裝卸集裝箱(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姚劍鋒攝
『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
營商環境之弊,曾是遼寧振興發展之痛。『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總書記為遼寧把脈開方。
習近平總書記的明確要求,廓清了廣大乾部群眾的認識:振興不是僅靠上幾個大項目就能實現的,重振雄風必須重塑環境。
牢記總書記囑托,遼寧牽住營商環境這個『牛鼻子』,倒逼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著力破除體制機制的痼疾。

2021年2月23日,在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政務服務中心,企業代表在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政務服務大廳內,秩序井然。辦理開辦企業手續只需兩個小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28個工作日辦結,所有事項審批效率提昇94.2%……
『對該辦能辦的,我們不講條件馬上辦。對該辦難辦的,我們千方百計去辦。』沈撫改革創新示范區行政審批局局長王鶴錦說。
『千方百計去辦』,是遼寧營商環境變化的一個縮影。

2021年1月29日,一輛運送中的商品車行駛在大連港汽車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姚劍鋒攝
近年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遼寧漸次推開——
用好『法』的力量,制定規范營商環境省級法規,成立專門監督機構;做好『簡』的文章,省級政務辦理全部實現『一網通辦』,多地開展不見面審批改革試點;抓好『快』的服務,一般性企業開辦手續辦理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以內……
大刀闊斧的制度性改革,增強著市場對遼寧的投資信心。今年一季度,全省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6.57萬戶,同比增長27.73%。
良好的營商環境,離不開清朗的政治生態和務實高效的乾部作風。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著力改進乾部作風,是應對復雜矛盾、做好當前各項工作的重要保證。
『優化營商環境,政治生態是根本,作風建設是保障。』遼寧省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胡哲說,近年來,全省紀檢監察部門以『硬約束』提昇營商環境『軟實力』,為遼寧振興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讓新風正氣不斷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