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好學生』如何更搶手?專業能力不等於求職能力
2022-05-29 08:59:3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好學生』如何更搶手

  求職季,不僅是1076萬名應屆畢業生面對的考驗,也是擺在所有高校面前的必答題。

  在一所所高校每年就業質量報告顯示的就業人數與就業率背後,是個體的前途,甚至家庭的命運。

  我們試圖去了解,為了提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乃至職業成長力,高校該發揮何種作用?在高校眼中,用人單位又有怎樣的應盡之責?

  專業能力不等於求職能力

  與很多求職者不同,北京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車昆鵬從不用一份簡歷『海投』所有企業。

  這個求職季,他拿出一部分時間,專門用來研究招聘信息、有針對性修改簡歷。

  車昆鵬的每一份簡歷,都不一樣。

  針對銷售崗位,他會在簡歷上寫明銷售公司實習經歷;針對強調動手能力的崗位,他會添加跟導師參與企業項目課題的經歷。『調整簡歷,是為了針對用人單位的風格和崗位要求,凸顯自己擁有的相應條件。』

  東北師范大學就業創業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海濱說:『人們常常關注求職者的專業能力和技能儲備,卻忽視了求職技巧。事實上,信息搜索、簡歷制作等技巧,也是求職成功的重要因素。』

  清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張超介紹,不少高校已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求職技巧實訓》一類的課程。前者解決職業理念問題,後者則是對求職者進行實際操作指導,具有較強的技巧性和實踐性。

  不過,在張超看來,在求職技巧背後,更需解決深層次問題——就業市場供求信息不對稱引起的資源錯配。

  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房地產、旅游等行業及部分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呈減少趨勢。但是,一些單位、企業急缺IT、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畢業生,這一趨勢有增無減。

  『高校的就業服務,應該朝「全鏈條」方向發展,從提供就業課程、搜集招聘信息,到對接企業、回訪畢業生等一系列工作,都應考慮在內。』張超說。

  用人單位對求職者多些共情和關愛

  5月9日至15日,全國多地舉辦了2022屆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周活動,包括超過1.5萬場各地各高校舉辦的招聘會,以及30餘場線上招聘會、10餘場行業企業專場招聘……

  目前,學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招聘對接模式一般為:舉辦大中型雙選會;企業進校開展專場宣講會;部分學生對某企業有明確的意向,學校就業部門或老師直接推薦,等等。

  前不久,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王進向一家浙江上市企業推薦了幾名應屆本科畢業生。企業面試完後,直接決定錄取其中兩位,還特批將月薪在原先7000元的基礎上上漲2000元。但過了幾天,該企業人力資源負責人不解地告訴王進,兩名學生最終都放棄了。

  王進了解後纔知道,一個學生認為這家公司品牌知名度低,月薪也沒有特別明顯的優勢。第二個學生跟家裡人商量後,覺得『離家有點遠』。

  『學生沒有意識到,這家公司原本是要把他們往技術總監方向進行重點培養。也可能是企業在交流過程中沒有表達清楚。求職過程中,學生和企業「志」不同「道」不合的現象比較常見,有時很令人遺憾。』王進說。

  整體上看,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要求基本在合理范圍內。但是,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的最初環節,就用學歷、專業、學校是否為『雙一流』等標准進行簡單化篩選,許多含金量較高的簡歷直接被淘汰。『這是很多用人單位為了提高篩選效率、節約時間成本而采取的通行方法,但也因此讓部分素質優秀的畢業生錯失機會。』王進說。

  張超坦言,近年來『學歷高消費』現象在社會上普遍存在,很多用人單位都要求招收研究生,卻並不考慮崗位的匹配度和實際需要。

  同樣令求職者苦惱的是,一些用人單位招聘環節冗長,從啟動到錄用周期較長,而且筆試、面試大多錯開進行,幾輪下來,無形中增加了學生求職的負擔。『為了留住求職者,很多企業要求他們提前繳納違約金。』王進補充道,『動輒數千元、上萬元的違約金,對沒有收入的應屆生來說,無疑是一筆不菲的支出』。

  一方面,王進表示『理解企業的苦衷』,另一方面,他也建議用人單位『能夠意識到如今大學生的性格特質,多一些共情和關愛』。

  『現在的高校畢業生都是00年前後出生的,他們成長環境相對富足,至少不需要立馬找到一份工作來「掙錢養家」,所以近年來出現「慢就業」現象。同時,他們個性鮮明、思維活躍、技能發展良好,對自身的需求體驗要求比較高。』王進說,『如果讓他們進入人職匹配的崗位,往往能夠迸發出強勁的能量。實際上,00後並不缺乏奮斗精神。』

  重視需求,高校也要『跑市場』

  畢業前,清華大學應屆博士畢業生黎?東經學院安排,去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實習,跟著實踐導師全流程做項目。『實習的項目難度和在學校做學術研究的難度不同,實際工作要考慮工程難度、時間、造價等多方因素,這些都是在課堂上不曾留意到的。』黎?東說。

  如果把畢業生直接推上工作崗位,適配性如何保證?

  劉海濱分析,既要打通高校招生、培養、就業之間的『內循環』,也要打通高等教育系統和社會需要之間的『外循環』,增加實習實踐環節,把用人單位對人纔素質的需求信息,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引入高校。

  高校校長書記訪企拓崗促就業是今年教育部部署的促就業『硬舉措』。高校的人纔培養該如何緊跟市場,社會需求能迅速反饋到專業上嗎?

  幾年前,劉海濱曾和校領導一同去江浙一帶回訪用人單位。他們發現,當地國際學校急缺雙語教師。一行人回來後,迅速研究調整了培養方案:在選修課中加入雙語教學內容,並逐步在必修課中加重英語課程佔比。『在江浙一帶,我校畢業生「行銷對路」,很重要的就是靠雙語能力的好底子。』劉海濱說。

  高校也要『跑市場』?劉海濱坦言:『不同層次的高校對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的定位不同,對社會需求和市場需求的敏感度也存在差異。然而,重視用人單位實際需求,是培養人纔的基本要求。』

  2022年2月,《教育部關於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顯示,此次專業增、撤工作共涉及2765個專業布點,其中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點48個,撤銷專業點804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此次撤銷的專業布點,主要是一些不能適應社會變化需求和就業率過低的專業。

  清華大學計劃啟動一次大規模的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張超介紹:『我們想通過這次調查,回應市場需求和國家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對人纔培養環節以及專業設置進行調整和優化。』

責任編輯:江科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