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港澳臺
搜 索
風勁好揚帆 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2022-05-26 09:02:41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程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近5年經濟總量增長約2.4萬億元——

  潮湧大灣區風勁好揚帆(譜寫新篇章)

  南海之濱,風勁潮湧。

  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廣東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其中絕大部分在粵港澳大灣區,比2017年淨增加2萬多家……正式啟動建設近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9+2』,11城握指成拳。粵港澳大灣區正以更大氣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片5.6萬平方公裡、有8000多萬人口的熱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領航定向

  擘畫宏偉發展藍圖

  依珠江,傍南海,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等珠三角九市串珠成鏈。

  風從海上來,潮湧大灣區。習近平總書記以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從全局高度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擘畫藍圖。

  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後首次離京考察就來到廣東。總書記指出,希望廣東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2017年7月1日,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下,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幾個月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

  2017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科學規劃,加快建立協調機制。

  2018年5月10日、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對規劃綱要進行審議。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珠海,宣布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作了全面規劃。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迎來全面實施、加快推進的新階段。

  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當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相繼公布。

  大灣區發展按下快進鍵。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廣州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一項項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一個個創新創業平臺落地生根。

  協同創新

  三地同心深入合作

  碧海藍天的伶仃洋上,一座座橋梁高塔直入雲端、一節節沈管隧道潛入大海。4月22日,隨著最後一塊面網安裝到位,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貓道實現全線貫通,標志著大橋空中施工通道搭設完成。

  深中通道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後,又一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超級跨海集群工程。通車後,深圳到中山的通勤時間將由目前的2小時縮減為30分鍾。

  『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昇市場一體化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從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到提昇市場一體化水平,從探索科技創新合作到謀劃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同心,緊抓機遇,深入合作,有序推進。

  道通業興,路通人和——『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在加快形成,基本形成『1小時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運營裡程近2500公裡;三地口岸通關效率大幅提昇,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大灣區世界級的機場群和港口群正在加快形成,機場群旅客吞吐能力超過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吞吐量超過8000萬標箱。

  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三地『軟聯通』不斷深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深港通』、債券『南向通』、『跨境理財通』等措施落地實施,人民幣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幣;廣東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醫師、教師、導游等8個領域30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內地注冊執業資格;『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模式逐漸形成。

  從聚焦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香港科學園,到瞄准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的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從松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福田國際量子研究院……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導引下,粵港澳大灣區內資本、技術、人纔、信息等關鍵要素加速流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不斷湧現,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正得到全新提昇。

  從昔日的荔枝林,到今天的創新人纔高地,東莞松山湖高新區這匹『創新黑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松山湖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加之相關政策扶持和優質供應鏈,創業者能夠專注於產品開發。在粵港澳大灣區,產品的迭代速度更快、成本更低。』雲鯨智能科技(東莞)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峻彬說。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日前發布報告預計,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走在世界同行前列的全球性科創巨頭將超過10家,獨角獸企業將超過100家,『專精特新』企業將超過100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將達到萬億美元級。

  抓住機遇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優勢互補。

  『對香港、澳門來說,「一國兩制」是最大的優勢,國家改革開放是最大的舞臺,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實施是新的重大機遇。』習近平總書記為香港和澳門的未來發展謀劃長遠。

  深圳灣畔,天朗氣清。前海石矗立海邊,見證著前海這個『因深港合作而生、因深港攜手而興』的合作區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經濟總量邁上千億量級並持續提昇;2021年,在地港資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56%,實際使用港資50.6億美元,同比增長33%;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685項,在全國復制推廣65項;稅務師、建築師、導游等港澳專業人士在前海僅需備案即可執業……

  香港青年陳昇的創業夢就從前海開始。他時常回想起自己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的日子,『這裡是我圓夢的地方』。截至2022年一季度,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累計孵化創業團隊578個。

  『大灣區充滿了機遇。』這是許多港澳青年選擇紮根大灣區的理由。

  昔日『蕉林綠野,農莊寥落』的橫琴島,如今已是大道縱橫、高樓林立,處處充滿機遇與活力。橫琴總部大廈、橫琴國際商務中心、橫琴國際金融中心、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俯矙橫琴自貿片區,服務澳門產業多元發展的平臺載體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橫琴現有澳資企業4800多家,有各類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達20家;『澳門新街坊』項目將為澳門居民提供約4000套住房,以及約200套只租不售的人纔住房;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橫琴醫院、橫琴國際生命科學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珠澳民生融合繪出更大的『同心圓』。

  『大灣區建設為我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澳門創業青年周運賢和另外5位澳門青年2015年就來到橫琴,選擇了跨境數字貿易領域創業,『我們深切感受到中央支持澳門青年創新創業的力度和決心,深切感受到橫琴營商環境持續向好。我們一定要緊抓機遇,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為大灣區建設貢獻力量!』

  伶仃洋碧波萬頃,珠江口風雲激蕩。這個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以磅礡之勢在這片熱土崛起!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