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4月14日拍攝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新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趙子碩/攝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辭辛苦、跋山涉水,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踏遍祖國千山萬水,在人民心中留下溫暖美好的記憶。即日起,本報開設『沿著總書記的足跡』欄目。本報記者沿著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地方考察調研的足跡進行采訪,突出總書記對青年成長的關心、關愛和信任,反映各地乾部群眾尤其是青年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動態和成效、新發展格局和生動實踐。
——————————
『高質量發展要靠創新,我們國家再往前發展也要靠自主創新。』『讓有創新夢想的人能夠心無旁騖、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創新事業中,中國的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考察時的講話,至今讓人記憶猶新。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第二次來到天津的創新『前哨』——濱海新區。創新,是他最關注的話題之一。
站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這個京津冀協同創新的『試驗田』裡,總書記的話讓在場的每個人心潮澎湃——『讓每一個有創新夢想的人都能專注創新,讓每一份創新活力都能充分迸發。』
近代中國從天津打開了工業眼界。像是吹響了衝鋒的號角,如今這片曾誕生民族工業史上諸多『第一』的土地上,創新能量正在加速匯聚,這裡的人們計劃用5年時間將天津打造為國內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這裡的年輕一代瞄准新的歷史方位,奮力奔跑在加速創新的賽道上,正在成為推動發展的引擎。
心無旁騖投入創新
指甲蓋大小的芯片就像信息時代的『心髒』。國產自主核心芯片研發領跑者飛騰團隊,挑起了『頭發絲上起高樓』的重任。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天津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展示中心,觀看『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飛騰芯片、麒麟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配電網帶電作業機器人等產品展示。
飛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竇強和團隊裡的每個人都受到巨大鼓舞。1個多月後,飛騰團隊確定了在新征程上奔跑的使命和方向——『聚焦信息系統核心芯片,支橕國家信息安全和產業發展』。
當時正值飛騰新一代8核桌面處理器D2000攻關的關鍵時期,時任飛騰嵌入式CPU研發部總監馬卓帶著研發團隊連續340天夜以繼日地攻堅;年輕骨乾、飛騰嵌入式研發部高級經理朱青山牽頭完成了以太網控制器設計、SOC架構設計及系統級軟仿驗證等核心技術研究,用硬核成果保障了國家核心關鍵行業系統的安全運轉。
在創新的征途中,一批年輕的『造芯者』成長起來。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研發團隊承擔起國產飛騰系列嵌入式和桌面處理器研發的科研任務。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他們研發了多款全新高端國產處理器並全部投入量產,如今單片銷量突破200萬片,刷新了國產高性能CPU的紀錄。
在創新的驅動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的攻關取得了重大突破。2021年,飛騰公司、麒麟軟件、中國長城和中國電子雲聯合發布了PKS行業解決方案。目前,飛騰CPU、麒麟操作系統和全流程全環節立體安全防護的自主計算體系『PKS體系』,已在政府、醫療、能源、金融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綠色計算信息系統的核心基礎。
越來越多年輕的科研人員向世界科技前沿發起衝擊,『天河三號』新一代超算、北斗短消息、12英寸單晶硅片等一大批天津版『大國重器』驚艷問世。
讓一顆顆創新的種子生根發芽
今年5月,康希諾生物研制的重組新冠疫苗克威莎正式通過世衛組織緊急使用認證。這是當前唯一得到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認證的第三代技術路線的中國新冠疫苗。
康希諾的誕生地就在天津濱海新區。彼時,在科技部與天津市規劃建設的中國最大、世界知名的生物醫藥創新產業基地,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作為核心項目剛剛落成,中國科學院院士、時任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被聘為首任院長。康希諾生物是首批入駐企業之一。創始人之一、康希諾生物首席科學官朱濤說:『我們是第一顆種子。』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研究院,觀看了該院的自主研發產品展示,察看了分析測試中心、藥物篩選中心等,詳細了解國家創新藥重大專項課題研發情況。
時任研究院副院長周澤奇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橕,必須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讓周澤奇『一輩子也忘不了』。他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懷著一腔報國心回到祖國,『從那一刻起,我在科技創新上更加堅定了』。
周澤奇創辦了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侵襲性真菌病體外診斷等領域,開創了自主創新之路。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丹娜生物的檢測試劑盒等研究項目,為抗疫作出了貢獻。
總書記在研究院視察時指出:『我們要充分發揮科技資源豐富、科技人纔眾多的優勢,建設科技創新高地,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沈亞文說,沿著這個方向,研究院近年來圍繞創新平臺建設、企業培育孵化、人纔引育、藥物研發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努力和創新。
目前,研究院搭建了涵蓋新藥研發臨床前研究全鏈條的綜合性技術大平臺及公共技術服務體系,為生物醫藥產業提供『引領式』創新研發服務。在這個『沒有圍牆』的研究院,匯聚起一大批生物醫藥領域領軍人纔,在核心技術、關鍵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
曾因『一只機』(摩托羅拉尋呼機)和『一碗面』(康師傅方便面)而聞名的濱海新區,如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生物制藥產業已成為領軍型主導產業之一,一批生物醫藥龍頭企業正在串起全領域產業鏈條。
一顆顆創新的種子在這片沃土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堅守創新一線用實踐出真知
3年前為總書記現場演示人工智能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的情景,刻在了國家電網天津電力濱海供電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張黎明的腦海裡。
帶著工人創新團隊做了許多發明的張黎明,自豪地告訴總書記,他是中專學歷,在崗位上終身學習,前不久還當上了改革先鋒的一線代表。總書記稱贊他:『實踐出真知。你作出了貢獻,也作出了創新示范。』
總書記的肯定,點燃了這個基層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張黎明感慨:『總書記為我們堅守創新一線指明了方向。』
從那之後,張黎明和國家電網人沿著這個方向奮力前行。如今,他們已經將帶電作業機器人迭代至第四代,實現了全自動、關鍵部件國產化以及市場化售賣,目前在20個省份推廣應用,產值達到7億元,該項目獲評『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張黎明和團隊在『智能+』領域不斷探索,又研發出國內首個乘用車領域多工位自動充電機器人。
智慧能源領域的創新推動著天津這個工業重鎮的身姿變得越發輕盈。如今,天津已經建成兩個智慧能源小鎮,智慧能源融入了城鎮的方方面面。天津港『變身』全國首個『零碳碼頭』;全國首個『近零碳』新能源車充電站,讓『綠色的電』充『綠色的車』成為現實……
更讓張黎明感到欣慰的是,伴隨著一個個創新項目,越來越多的年輕技術能手脫穎而出,他們有智慧、朝氣、激情,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踏踏實實堅守在一線,用真心守護萬家燈火。
『如果總書記再來天津,我想給他看看我們新一代的機器人。』張黎明說,如今這些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不僅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化,而且還要打造成行業標准向世界推廣,讓世界看到一個被創新點亮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