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5月24日電題:奮力走好新的『趕考』之路——沿著總書記的足跡之河北篇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閆起磊、齊雷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9次赴河北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河北打贏脫貧攻堅戰,接力鄉村振興,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黨的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河北以『趕考』姿態,推進『老區』煥新顏、『新區』顯雛形,奮力書寫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的新答卷。
喜看『黃土變成金』
2012年12月,太行山深處,河北阜平縣,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嚴寒,踏雪而來,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考察扶貧開發工作。

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景色(2021年7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這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地方扶貧考察的首站。在這裡,總書記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黨全國發出脫貧攻堅的總動員令。
地處京畿的河北曾面臨十分嚴峻的貧困問題:22個縣被列為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其中,集革命老區、山區和貧困地區於一身的阜平縣,有近一半人口深陷貧困。
『大家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一定要想方設法盡快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既向廣大黨員乾部提出了要求,也給嚴冬中的特困村群眾送去溫暖、帶來希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河北足跡裡,始終鐫刻著對貧困群眾的深深牽掛——

河北省阜平縣駱駝灣村一處民居(2020年10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在阜平縣駱駝灣村、顧家臺村,向困難群眾噓寒問暖,鼓勵鄉親們『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在正定縣塔元莊村,強調『讓農民群眾不斷過上好日子,是體現我們黨的宗旨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張北縣德勝村,同村民一起算家庭收支賬,叮囑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脫貧的有效路子。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河北省落實五級書記抓脫貧,232.3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期全部脫貧,774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河北省阜平縣顧家臺村文化廣場(2019年9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總書記到訪時,駱駝灣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千元。2021年,這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過1.7萬元。『如今,家家住進新民居,村裡有一半人家有了小轎車,日子越來越好。』說起十年巨變,村民唐宗秀感慨萬千。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後,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河北農村,考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2021年8月24日下午,地處燕山餘脈的承德市雙灤區大貴口村,聞訊而來的村民們紛紛向總書記問好。『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了,我們農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鄉村振興。不僅城鎮要好,鄉村也要好,鄉村城鎮一樣好。我們不能滿足,還要再接再厲。』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話語,激起現場一陣陣的熱烈掌聲。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河北省把產業振興作為重中之重,以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為方向,集中力量打造15個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和一批農業特色高端精品,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去年以來,布局創建50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區,新建成2300多個美麗鄉村。
『未來之城』顯雛形
初夏時節,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塔吊林立,熱火朝天。一座承載著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未來之城』,拔節生長。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總書記親自決策、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為雄安新區規劃建設領航指路、把脈定向。

雄安新區雄安站(2022年3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2017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河北省安新縣實地察看規劃新區核心區概貌。『雄安新區將是我們留給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產,必須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理念,努力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在安新縣召開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的鄭重宣告為建設雄安新區擘畫藍圖。
2019年1月,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到訪,並強調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努力創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標杆。
5年多來,從完成頂層設計到展開大規模實質性建設,雄安新區從『一張白紙』著墨,穩紮穩打,目前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階段。新區累計完成投資3700多億元,路網、水系等城市建設『四大體系』基本成型,城市框架全面拉開。
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等首批3家央企完成總部選址;首批啟動向雄安新區疏解的4所在京部委所屬高校、2家醫院已基本確定項目選址,各項疏解工作穩妥有序推進;北京支持雄安新區建設醫院項目、校區項目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入『快車道』……
『建設雄安新區是一項歷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歷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寓意深遠。
如今,『千年秀林』草木葳蕤,白洋淀碧波萬頃,工程車輛穿梭繁忙,啟動區城市雛形加快顯現,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正酣……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來之城』正日新月異。
『趕考』永遠在路上
西柏坡,『兩個務必』發源地和『進京趕考』出發地,中國革命聖地之一。
2013年7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河北省平山縣的西柏坡參觀,並在著名的九月會議舊址召開了縣鄉村乾部、老黨員和群眾代表座談會。

通往西柏坡的高速公路和西柏坡鎮一處荒山上的光伏發電場(2019年8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大家圍著長條桌,坐在板凳上,我就坐在總書記的對面。』平山縣西柏坡鎮梁家溝村62歲的老黨員陳鎖平回憶,這次座談會上,總書記對『兩個務必』的深邃思考令他印象深刻。
『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目光深邃、語氣嚴肅,再次以『趕考』告誡黨員乾部。
在新的『趕考』路上,平山把最好的乾部派到扶貧一線,奮力摘下貧困縣帽子,完成了『對革命先輩最好的告慰』。老黨員發揮餘熱講奉獻,年輕黨員賡續紅色血脈挑大梁,乾群團結跟黨走,成為老區最昂揚的精氣神。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紀念館(2021年4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完成去產能『軍令狀』,啃下治霧霾『硬骨頭』,過結構調整的坎,爬轉型昇級的坡,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邁向高質量……這更是新『趕考』路上,河北省的『必答題』。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河北省大力改進乾部作風,解放思想,真抓實乾:鋼鐵產能由峰值時3.2億噸壓減到2億噸以內,12個省級主導產業和107個縣域特色產業培育壯大;鐵腕治污,全省PM2.5平均濃度持續下降,藍天白雲天氣越來越多;縱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戰略落地實施,打造後冬奧經濟,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建設提速;滾動實施民生工程,還上『欠賬』、補上『短板』,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紀念塔(2021年4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考試」仍在繼續,所有領導乾部和全體黨員要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努力交出優異的答卷。』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字字千鈞,意味深長。
『趕考,永遠在路上。』平山縣委書記張前鋒說,作為『進京趕考』出發地的黨員乾部,我們將永遠牢記『兩個務必』,始終保持『趕考』姿態,苦乾實乾,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