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5月19日電 題:山水、產業、風情『扮靚』?鄉
新華社記者王成
久雨初晴、碧空如洗,閩東北山區空氣中飄散著濃郁的草木清香。沿崎嶇山路蜿蜒而上,記者來到福州市羅源縣霍口?族鄉采訪。
革命年代,山高林密的霍口是一片紅色熱土,開展過聲勢浩大的『破倉分糧』斗爭,活躍著以?族群眾為主的霍口游擊獨立隊,為解放羅源及周邊地區作出過重要貢獻。
昔日的霍口『靠山吃山』,畜禽養殖、竹木加工業是村民主要收入來源。隨著近年來大型水庫的建設,霍口成為福州市第二水源保護區。這意味著數千戶村民要另尋生計,轉產轉業的新難題擺在眼前。
『生態保護沒有退路,我們堅決對污染環境的產業說「不」,畜禽養殖、竹木加工產業全部退出。到2019年時,全鄉沒有一家工業企業。』霍口鄉黨委書記雷農水說。
立足當地生態優勢,僅用短短幾年時間,霍口把食用菌做成了大產業。
川邊村,山腳下的一處菇棚內,陣陣菇香撲面而來,排列整齊的菇架上層層疊疊擺滿了菇棒,已近收獲季尾聲,一朵朵破壁而出的飽滿香菇讓人欣喜。
身著?族服裝的村民雷興福正在采菇,他過去一直在外跑運輸,2020年起在村乾部引導下種起了香菇,嘗到了甜頭。『菇棚佔地6畝,種植10萬多棒,總產量約1萬斤,最貴時乾菇一斤能賣到21元,毛收入在30萬元左右。』雷興福給記者算著這一季的『收入賬』。

?鄉村民雷興福正在采菇。(新華社記者王成攝)
朵朵小香菇,橕起致富傘。2021年,霍口香菇生產超1000萬棒,年產值1.8億元。如今,霍口正在建設9個冷鏈倉儲中心,打造涵蓋生產、倉儲、銷售的全產業鏈。
在香菇之外,霍口還發展筍竹一體、特色?醫藥材種植等林下經濟,油茶、紫竹、黃桃等『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正在形成,全年農業總產值達3.39億元。
作為福州市最大的民族鄉,霍口正努力走出一條民族特色發展之路,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青山環抱的福湖?族村,?族人口佔95%,是當年福湖武工隊所在地,現在是國家級特色村寨。村裡街道乾淨整潔,空氣清新,?族民俗展示館、?醫藥百草園、雷家大院等?文化風貌建築展現別致的?族風情。

游人在福湖村游覽、拍照。(新華社記者王成攝)
『我們要做大?族「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節,利用鄰近的?山水景區資源,加大?族服飾、?醫藥、?繡等非遺保護開發力度,把福湖打造成?鄉民俗體驗游目的地。』福湖村黨支部書記雷文喜說著規劃。
60歲的村民雷秀福采用傳統?族工藝制作的風味豆腐,在羅源小有名氣,不少消費者慕名購買。『遇上重要節日,最多時一天能賣200多斤豆腐,收入過千元,消費者得提前預訂。』雷秀福告訴記者。
霍口?鄉的變遷,離不開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針對霍口村民發展產業面臨的資金難題,羅源縣農村信用合作社推出『?情貸』金融產品,兩年多來已為霍口農戶提供貸款逾1億元,解了村民燃眉之急,大大降低了農戶融資成本。
為了解決因霍口水庫建成後淹沒部分道路對沿線群眾出行產生的影響,一條總投入過億元、全長7.83公裡的復建公路項目正在加緊建設,鄉村連接外界的交通將更加暢通。
雷農水告訴記者,『做足山水文章,做強特色產業,促進民族團結,加快鄉村振興』是?鄉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