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5月19日電題:開發藍海的巨人:探訪『深海一號』能源站
新華社記者陳子薇
從三亞乘直昇機飛行大約50分鍾,矗立深海的鋼鐵巨人『深海一號』能源站便呈現眼前,源源不斷的海底天然氣供應讓能源站頂端的火炬熊熊燃燒、晝夜通明。近日記者探訪了這處深水氣田。
『深海一號』是我國首個自營勘探開發的1500米深水大氣田,於2021年6月25日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產。『深海一號』氣田的投產標志著我國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邁向新階段。

『深海一號』大氣田。(受訪對象供圖)
直昇機在空中盤旋兩圈後,抵抗著海風的阻力,緩緩降落在『深海一號』能源站的甲板上,打開艙門,記者已然置身藍海中央,深藍的海水映照著明黃色的鋼架結構,這座源源不斷輸送天然氣的鋼鐵巨人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為保證持續產氣,能源站全年無休,機械設備24小時不間斷作業。記者探訪『深海一號』大氣田時,『蛙人』正乘吊籠去水下完成作業,機械維修工輪班檢查各類設備運行情況,安全生產負責人組織安全培訓和演習……
『深海一號』能源站機械主操郭明樂告訴記者:『我們就像機械設備的「診療師」,對設備的「望聞問切」每個環節都不可少。』
2014年,位於瓊東南盆地的『深海一號』大氣田被發現,其探明天然氣儲量超千億立方米,最大水深超過1500米,最大井深超過4000米。這一發現打開了通往深水天然氣『寶藏』的大門。
『深海一號』能源站用於『深海一號』大氣田的開發。能源站建設不僅存在缺乏先例借鑒、建設工期緊的情況,還必須按照『30年不回塢檢修』等高質量標准設計建造,僅下部船體就由24萬個零部件組成,設計建造極難。
中國海油『深海一號』氣田開發項目總經理尤學剛表示,盡管我國淺水石油開采能力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深水油氣田開發『一無技術、二無資源、三無經驗』,氣田開發前期狀況不斷。

『深海一號』開發生產團隊在煙臺建造場地合影。(受訪對象供圖)
面對困境,『深海一號』開發生產團隊帶領數千名施工人員晝夜輪流作業,高質量完成了船體建造、上部組塊建造以及兩個組塊的『大合龍』,創下了比國際同類平臺建設工期提前18個月的紀錄。
氣田投產後,面對大量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首次應用,開發生產團隊在缺少可借鑒經驗的情況下,持續探索、深入攻關,先後解決水下生產設備和生產流動性保障系統等在深度調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022年5月3日,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公布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獎名單,中國海油海南分公司『深海一號』開發生產團隊集體摘得榮譽。
『深海一號』大氣田開發項目是我國自主發現並設計、建造、安裝生產平臺的大型深水項目,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
『「深海一號」項目實現新材料研發、新裝備研制及新技術應用多達64項,項目的示范性研發應用,使半潛式油氣生產平臺的關鍵設備自主化率由33%提高到80%。』『深海一號』氣田開發項目副總經理劉孔忠說。
尤學剛介紹,『深海一號』能源站總重量超過5萬噸,最大投影面積相當於兩個標准足球場大小,總高度達120米,相當於40層樓高,最大排水量達11萬噸,相當於3艘中型航母。其船體工程焊縫總長度高達60萬米,可以環繞北京六環3圈;使用電纜長度超800公裡,可以環繞海南島一周。
2021年1月,在3艘大馬力拖輪共同牽引下,『深海一號』能源站從山東煙臺出發,先後穿越渤海、黃海、東海和臺灣海峽,歷時18天、航行1600海裡,最終安全抵達海南陵水海域預定位置,施工人員成功在1500米深水進行多點永久系泊。
藍海巨人『深海一號』為國家能源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持。數據顯示,投產以來,該氣田已累計生產天然氣超17億立方米,日峰值產能達1000萬立方米,實現為粵港瓊等地穩定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