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安徽六安大別山革命老區:紅旅融合,山鄉舊貌換新顏
2022-05-19 09:15:54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

  『斑竹滿園,制來數杆長槍,維持共產;紅花遍地,訓練三軍大隊,保障民權。』這是鐫刻在紅十一軍第三十二師成立舊址、安徽六安金寨縣斑竹園鎮朱氏祠大門兩側的一副楹聯。初夏時節,鳥語花香,朱氏祠堂前的斑竹在風中輕輕搖曳。5月11日,記者踏上了安徽大別山革命老區這片『英雄地』,切身體驗『紅旅融合』如何讓老區的過去與現在血肉相連,對老區的生活與精神風貌又產生了何等深刻的影響!

  作為豫東南地區第一支紅軍部隊的誕生地,金寨斑竹園鎮曾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這裡,7位開國將軍、2000多名革命烈士載入史冊,現存的30多處紅色遺址成了不可復制的寶貴精神財富。

  『老區要變樣,鄉村要振興,離不開產業發展。』斑竹園鎮文化站站長李大維告訴記者,近年來,為了將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發展動能,斑竹園找到了『紅旅融合』這條新路。

  在斑竹園紅色教育基地,記者見到了負責人阮懷軍。2021年底,他從合肥來到斑竹園,接手了紅色教育基地的運營工作。為閑置的校捨涂上迷彩,將既有的教室改造成『營房』,架子床上的被褥疊成『豆腐塊』,報告廳裡的桌椅擺得整整齊齊——如今,斑竹園紅色教育基地正靜靜迎候下一批駐訓者。

  『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紅旅融合的路子到底應該怎麼走?』

  面對記者的提問,阮懷軍的回答信心滿滿:『雖然基地暫時受到了疫情影響,但紅色研學培訓作為未來文旅發展的大趨勢從未改變。』阮懷軍的信心源自既往的數據——自投入運營以來,斑竹園紅色教育基地的軍事夏令營、紅色研學、國防教育等培訓項目已累計吸引了200餘批共5萬餘人。

  『今年,我們計劃再改造一批「營房」,以滿足不同培訓人群的需求。』隔著操場,阮懷軍指著遠處的一棟閑置校捨向記者表示。

  除了紅色教育基地,在斑竹園,2.5公裡的『紅軍棧道』和75米的『紅軍吊橋』,貫穿於立夏節起義烈士紀念園、紅十一軍第三十二師成立舊址,共同構成了一條紅色精品旅游線;『先鋒館』內,7位開國將軍的先進事跡引領著游人走進那段遠去的革命歲月;新建的『紅印·斑竹園』小鎮客廳則成了集中展示斑竹園紅色歷史的窗口……

  以『紅旅融合』提昇基礎設施建設,進而改變老區山鄉面貌——發生在金寨斑竹園鎮的故事,是大別山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發展的一幀剪影。而在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以黨建引領『紅旅融合』則成了當地發展的秘訣。

  在獨山,1.7公裡的長街上坐落著全國罕見的蘇維埃時期集黨、政、軍、文、教、司法於一體的縣級機構舊址——這裡便是全國聞名的獨山革命舊址群所在。

  『以前走在這條街上,掄一棍子下去,你都砸不到一個人。現在,我們已經有了160多家商鋪了!』安徽將之星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符凱笑著向記者介紹,『這多虧了黨員商戶的示范帶動作用。』

  2019年起,裕安區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打造了這條黨建示范文旅特色街,其中就有5家黨員經營店和10家黨群共建店。『憑借「黨建引領」「黨員承諾」等方式,黨員經營戶把街區誠信經營、餐飲安全、放心消費的品牌打出去了,來的客人也漸漸多起來。』符凱說。據統計,2021年,獨山鎮年接待游客突破1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億元。

  紅旅融合,為老區群眾帶來了更多工作機會,讓老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那些生活在老區的老人、孩子又由誰來管,過得怎麼樣呢?

  在金寨斑竹園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記者見到了工作人員柯靜,她同時也是一名斑竹園志願服務工作者,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在朱氏祠、立夏節起義紀念園等革命舊址為游客提供義務講解服務。2020年4月初的一天,一名叫肖桂梅的婦女找到了柯靜:『柯同志,我會做鞋,能縫補,不知道能不能為鎮裡的老人們幫些忙。』

  『太能啦!』在柯靜的組織策劃下,一個名為『溫馨小布坊』的特色志願服務項目出現了。每周五下午,都會有志願者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為鎮上的老人縫縫補補。兩年過去,經過柯靜不斷招募,『溫馨小布坊』志願者也從1個人增加到了13個。

  『溫馨小布坊』『花甲理發』『愛心早餐』『夕陽紅藝術團』……志願服務群體的一份份善意,化解了老區特殊群體的一個個困難。如今的斑竹園,已經擁有了助學支教、醫療健身、法律服務等10支志願服務隊伍,覆蓋全鎮10個村,參與成員過千人,而柯靜本人也入選全國『陽光工程』優秀志願者。

  『在大別山革命老區,紅色基因是當地土生土長的,奉獻精神是老區群眾與生俱來的!』柯靜說。

  (本報記者馬榮瑞丁一鳴常河)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