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5月16日電(王凱豐)春耕關鍵時節,田裡農事正忙,江西的廣袤田野上處處洋溢著生機活力。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的持續推進,贛鄱大地湧現出一批『新農人』,他們依靠技術、專業知識逐夢鄉野,給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成長為助力鄉村振興的『興農人』,在紅土地上譜寫自己的精彩人生。
『會種田』到『慧種田』
無人駕駛的智慧農機,在5G信號覆蓋的耕地中精准作業;打開手機輕觸屏幕,作業面積、運行軌跡等情況一目了然……走進位於鄱陽湖平原的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一幅智慧農業的圖景躍然眼前。

在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大田農社,兩臺無人旋耕機正在翻地作業。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以前種田憑經驗,看天吃飯,現在靠科技,智慧賦能,不僅省時省力,而且增產高效。』鄒泰暉是南昌智慧大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2018年,從事農機生產和銷售的鄒泰暉看准了智慧農業的廣闊前景,回到家鄉。
據了解,大田農社的萬畝農場是江西首個『萬畝智慧農場』,得益於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科技的應用,農場已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20多名員工就能種植和管理上萬畝地。
擺盤、撒土、澆水、撒種、蓋土……在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新宋村的育秧工廠內,經過育秧機流水線作業,一個個秧盤快速制作完成。

在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新宋村的育秧大棚內,一臺自動化噴灌機沿著軌道勻速給秧苗灌溉。新華網發張翰林攝
『將育秧從田間搬到「工廠」,成秧率高、產量可觀,經過25天培育後,秧苗便可以栽種了。』彭鵬是新宋村隆昇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從『會種田』到『慧種田』,科技改變了傳統農業,也孕育出『新農人』。
『目前生產線一小時可以制作1800盤秧盤,按照一畝地需要20盤秧苗計算,相當於每小時生產的秧苗可達90畝。』在彭鵬的帶動下,村民們紛紛加入進來:2022年一季度,該合作社單季育苗能力達6800畝,能夠提供就業崗位50餘個,產值達200餘萬元。
伴隨著田野裡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江西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穩步提昇。傳統農業正插上智能化、數字化、科技化翅膀,贛鄱大地的鄉間田野,處處湧動著蓬勃活力和嶄新氣象。
『新農具』乾『新農活』
『hello大家好!我是蓮花姐姐,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是我們的廣昌藕粉……』下午4時,饒春紅准時打開手機開始與網友直播互動。

饒春紅正在進行直播帶貨。新華網王凱豐攝
出身江西省廣昌縣農村的饒春紅在外闖蕩多年,看到城裡人越來越注重營養搭配,2016年她選擇返鄉成立合作社,成為一名『帶貨主播』,如今每天訂單可達400-500單,年銷售額達500多萬元。
憑借50多年的竹編手藝,新餘竹編匠人李年根借助直播和短視頻的風潮迅速走紅,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收獲了上千萬粉絲。
『竹編老李』火起來後,還發動村裡的其他手藝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現在每天的訂單都忙得發不過來,沒想到過去沒人要的竹編制品能這麼火!』李年根笑著說。
近年來,隨著電商、直播帶貨等新業態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村播』『網紅』活躍在田間地頭,圍繞鄉村美景、美食特產、特色民俗、生產勞作等進行內容創作,帶動鄉村產業發展。
『噠噠噠……』在江西省永豐縣三坊鄉下坊村的田間,幾臺『鐵牛』來回穿梭,翻田插秧。不遠處,一名紮著馬尾辮的女孩背著相機在田間地頭來回忙碌,拍攝記錄。

在江西省永豐縣三坊鄉下坊村,王玉萍正在拍攝制作短視頻。新華網發
今年24歲的王玉萍是土生土長的下坊村人,大學畢業後在外工作不到一年,她便重返大山,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宣傳推介家鄉的美景、美食。一部相機、一臺電腦、一部手機……憑借原生態鄉土風情和專業制作水准,『廬陵玉萍』抖音號吸引不少粉絲關注,也帶火了小山村。
不管是留下的還是回來的,如今和王玉萍一樣用好『新農具』、乾好『新農活』的『新農人』越來越多。他們正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把科技興農、鄉村振興等美好願景,『書寫』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農人』成『興農人』
『做夢也沒有想到,咱農民也能評上職稱!』談及獲評贛州市首批『職業農民』職稱,『持證上崗』成為『新農人』,從事臍橙種植24年的李春生難掩喜悅之情。
不唯學歷論文,更重能力實績,2021年7月,贛州市出臺相關方案,探索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審,發揮農村本土人纔的引領作用,激活鄉村人纔振興的『一池春水』。
如何讓各類人纔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纔華、大顯身手?近年來,江西創新鄉村人纔工作體制機制,激發鄉村現有人纔活力,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鄉村人纔振興。

江西省宜春市溫湯鎮水口村推出的民宿『日落晚餐』。新華網發
在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腳下的溫湯鎮水口村,不僅有無人售賣點,還有庭院咖啡館,融合田園風光與民宿用餐體驗的『日落晚餐』。這些新鮮點子,都來自村裡的大學生專職村乾張拯。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為改善農村基層乾部隊伍結構,2020年,宜春市專門出臺『大學生專職村乾』計劃,鼓勵大學生回原籍村任職,著力培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後備力量。
回到家鄉前,張拯曾經環游世界,他認為,年輕人就應該紮根土地、敢想敢做,用自己的學識和經驗在鄉村振興中有所作為,把家鄉建成令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在江西省湖口縣新豐村的連片稻田裡,周益和父親周愛霞正駕駛農機來回穿梭。新華網發徐會剛攝
越來越多像張拯這樣的年輕人投身鄉村,找到價值所在。在江西省湖口縣新豐村的連片稻田裡,『95後』周益和父親周愛霞正駕駛農機來回穿梭。2022年,在外打拼的周益選擇返鄉接過父輩手中的接力棒,一頭紮進廣袤的田野,追尋自己的田園夢。
『職業農民』『學生村官』『返鄉青年』……鄉村代有纔人出,他們通過自己的新理念、新技術、新作為,從『新農人』成長為『興農人』,讓鄉村煥發出新活力。在人纔帶動下,江西鄉村振興路正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