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紅底色·綠生態·好光景——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觀察
2022-04-30 09:03:21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題:紅底色·綠生態·好光景——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觀察

  新華社記者李浩、梁軍、楊穩璽、王紫軒

  四月的陝甘寧革命老區山花爛漫,風景正好。

  革命戰爭年代,黨領導革命軍隊和廣大人民在這裡英勇斗爭,鍛造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延安精神。進入新時代,陝甘寧革命老區乾群一心,共繪高質量發展的嶄新圖景。

  勇毅前行:『紅色』中汲取力量

  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80周年前夕,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舊址吸引了各地文藝工作者、游客前來參觀和學習。

  延安魯藝文化中心主任劉妮說,魯藝舊址重煥生機,得益於延安不斷加強革命文物保護;魯藝近年來開闢了革命文藝家個體館群、藝術實踐體驗基地等多個場景,傳承紅色基因。

  4月15日,孩子們在列寧學校新址教室內上課。新華社記者梁軍攝

  同一時空,甘肅省華池縣南梁鎮列寧學校新址,書聲琅琅,身著統一校服的學生坐在現代化多媒體教室上課。一牆之隔的老校址依然保留著,幾孔窯洞、幾方舊桌,靜靜訴說歲月故事。

  1934年,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在南梁誕生之初,中國共產黨人為改變當地『方圓十裡僅一私學』的教育狀況,創辦了陝甘邊區第一所紅色學校——列寧小學,邊區窮苦百姓孩子從此有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機會。

  列寧學校新院區。新華社記者梁軍攝

  南梁革命紀念館館長夏世鵬說,當地正在將列寧小學舊址改建為青少年紅色研學基地,以銘記黨的宗旨、傳承革命精神。

  ……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在保護、管理、擦亮一個個紅色地標中,老區乾部和群眾不斷汲取乾事創業的激情和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再造江南:『綠色』孕育大希望

  延安吳起縣,被稱為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此時的吳起山?間,山桃花、杏花、苹果花吐芳競艷。漫步林間,南溝村老支書閆志雄感慨道:『過去山上光禿禿,一棵樹都是地標。現在遍地綠裝,尋不下一片荒。』

  延安市吳起縣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陶明攝

  肆虐的沙塵,曾是陝甘寧老區群眾對春天最痛苦的回憶。多年來,為了向荒地要糧,人們越荒越墾、越墾越荒。

  1999年起,閆志雄帶領村民背著樹苗、?頭和乾糧,天不亮就出門,栽樹到天黑。『當時心裡憋著股勁,下決心改變舊面貌、苦日子,一乾就是20年。』閆志雄說。

  一代代老區造林人風餐露宿,換來綠茵遍野。截至2021年,延安累計為上千萬畝山川披上綠裝,植被覆蓋度由46%提高到81.3%。山林似海的南溝村建起了3A級旅游景區,群眾吃上旅游飯,去年人均收入超過1.7萬元。

  4月15日,吳起群眾李文軍在自己種植的綠林裡看苗木長勢。新華社記者梁軍攝

  2013年起,甘肅慶陽市開始實施『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子午嶺橫跨陝甘兩省,是黃土高原中部面積最大的落葉闊葉天然次生林。2013年至2020年,慶陽市累計完成造林730.85萬畝,其中,華池縣全縣近60萬畝宜林荒山得到治理,9成農戶在培育、出售苗木中實現增收或脫貧,3000多人在生態護林中就業。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沙子滿地跑,沙丘比房高。』位於寧夏東部、毛烏素沙漠南緣的鹽池縣長期乾旱少雨,惡劣的自然環境造成風沙肆虐,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為了改善生態環境,鹽池縣群眾開始大量種植檸條。在實踐中,形成了跨區域、跨地界治理,全境覆蓋、喬灌草相互搭配的生態治理模式。

  遇土紮根、似草如林的檸條,在防風治沙、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成了當地群眾的致富之寶。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建起了檸條加工廠,回收的檸條可加工成飼料,促進了養殖業發展。

  『2021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1000元。』曾記畔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說。

  華麗轉身:『新風景』繪好光景

  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上,大型風機群伴著勁風轉動,蔚為壯觀。綠色轉型,正成為陝甘寧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新的風景線。

  慶陽市環縣毛井鎮大型風機現場。(隴東報社供圖)

  2020年,鹽池縣境內的寧夏深燃眾源天然氣有限公司實現BOG制取液氦產品的示范運行,填補了國內空白。『鹽池生產的鹽,曾為中國革命作出重要貢獻,如今生產的氦氣,正在助力解決全國戰略氦資源短缺的「卡脖子」問題。』公司副總經理常國賓自豪地說。

  傳統能源產業正告別粗獷發展的老路,駛上清潔、高效、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

  長慶油田第二采油廠通過定壓集氣、全流程密閉集輸等技術,實現『原油不落地,廢氣不外排、污水不外流』;電煤油改氣工程,讓采油廠年減少碳排放26萬噸。

  延安最大產煤縣黃陵縣,原煤生產過程中的煤矸石被制成新式建築產品,用於西延高鐵等重點項目建設。

  ……

  黃陵礦業煤矸石發電廠。(受訪者供圖)

  黃陵縣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張浩雲說,煤矸石的『變廢為寶』,正是老區能源產業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昇跨越、化工產業由初級加工向產業鏈高端不斷延伸的縮影。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