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走進老區看新貌】『金種子』讓人們過上好日子 成老區綠色發展『新名片』
2022-04-19 18:37:45 來源:央視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央視網消息:保障了紅軍戰士口糧的『蘇區糧倉』——建寧縣,地處福建西北部。這裡生態宜人、水土肥沃,盛產水稻,是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國家級制種基地超級大縣』。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就曾到建寧調研制種產業,他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裡』。

  記者:在福建建寧的楓元村,從今天開始,建寧15.3萬畝水稻制種田的機械化插秧正式啟動。您能想象到嗎,就我所在的這個萬畝核心區,種植的水稻品種就有50多種,而建寧全縣種植品種達到300多種。

  建寧為什麼能成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基地?我們先從空中來俯矙一下它獨特的地貌環境。建寧地處閩江源頭,它的丘陵與河流相互交錯,為種子生產提供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因為種子在揚花授粉時,最怕的就是各個品種間的插花竄粉。再加上這裡晝夜溫差大,雨量充沛,所以建寧適合早、中、晚不同階段水稻品種的生產。

  此時此刻在大田裡,人們正在將一張張白紙平鋪在秧地上,就像了展開了一個個卷軸畫卷。您能猜出來他們在做什麼嗎?答案在這兒來揭曉,這是一個播種神器,它的名字叫『印刷播種機』。這個寬約60厘米的白紙就是育秧紙,它是用可降解的材質做成的。前面有一個滾筒,裡面裝的是特制的淀粉膠,按照之前設置好的行間距,淀粉膠會被均勻地印刷在育秧紙上,伴隨著機器向前運動,種子會被淀粉膠粘在育秧紙上,這個時候的育秧紙就可以裁下來放在水田裡進行播種。上面再鋪上一層營養土。這種技術每小時可以完成60畝大田的播種,相比於人工,它不僅提昇了效率,而且還節約了30%的種子。我身後正在機插的秧苗,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培育出來的。看得出來,當地的農民個個都是農機高手,不管是耕田機、播種機、插秧機,還是無人機,可以說是樣樣精通。

  2013年建寧被評定為國家級制種基地。特別是近10年來,種業發展有了質的提昇。在生產過程綜合農機化率方面,2012年是60%,到2021年達到80%;2012年當地的職業農民只有5000多人,2021年就攀昇到11000多人,增幅達到120%。這一張是我們所在的楓元村十年前的照片,可以看到當時地塊雜亂無章;再來對比現在同一位置的照片,這裡已經變成了高標准農田。所以近十年間,建寧高標准制種基地面積也從10萬畝提昇到15.3萬畝,增長了53%。

  一粒小小的種子,盤活了一個產業。我眼前有一個200個格子的托盤,裡面都是不同的種子,這還沒湊齊,因為建寧的水稻品種高達300多個,全國每十粒雜交水稻種子當中,就有一粒來自建寧。我手裡就是一款優質的稻種,它顆粒飽滿,米粒晶瑩剔透,它的特點是口感好;再看這款種子,它明顯更粗更圓,它是一款抗倒伏的品種,適合種在沿海臺風頻發地區,畝產高達1700斤。可不要小看這些種子,這些種子一斤要70元左右,而且很多企業都要提前下訂單預約。它們不僅銷售到全國各地,還出口到東南亞的一些國家。

  小小的種子,也帶活一方經濟。目前,建寧已經形成了機械化制種、種子精加工、倉儲物流等全產業鏈條,55家專業合作社輻射帶動2萬多農戶,年產值超過6億元。鄉親們依靠種子脫貧致富,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漂亮的房子,老區的城市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保護紅軍的綠水青山,如今釋放出生態紅利帶動老區人民增產增收。一粒粒『金種子』讓人們過上了好日子,也成為老區綠色發展的『新名片』。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