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在大漠荒原遇見綠水青山 山西右玉荒漠化治理推動綠色發展
2022-04-13 09:15:0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姚亞奇 楊玨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在大漠荒原遇見綠水青山 山西右玉荒漠化治理推動綠色發展】

  山西右玉松濤園景區。徐吉攝/光明圖片

  山西省西北端,毛烏素沙漠邊緣,右玉縣是一座不屈的綠洲,倔強地壓住了沙地的侵襲。在這裡,佔地6萬畝的南山森林公園,是一片從無到有、由右玉人親手種出來的森林,也是一座無聲的豐碑。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發揚「右玉精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引導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山西沿黃地區在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綠化山河、久久為功。『十三五』以來,右玉每年以10萬畝以上的規模推進造林綠化,全縣林地面積達168.62萬畝,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昔日的『不毛之地』已經變成『塞上綠洲』,成為人類生態史上的奇跡。

   1、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清明節後五、六天,我們要再去山上補種些油松樹。』隨著清明假期結束,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馬頭山村植樹造林大戶李雲生又開啟了一年的忙碌。這座一萬五千畝的荒山,經過持續不斷地栽樹、補種,如今已經樹木蔥蘢。

  而回憶起過去,李雲生對右玉自然環境的惡劣狀況仍記憶猶新:『我小的時候,右玉風沙很大。白天一陣風沙吹來,像晚上一樣黑,在教室上課都需要點起煤油燈。』

  地處毛烏素沙漠風口地帶的右玉,荒涼的沙地曾經隨處可見。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縣僅有殘次林8000畝,林木綠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積達76%。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如何讓人們安居、樂業、致富?

  1949年,右玉首任縣委書記張榮懷上任後,進行了近4個月的全縣徒步考察。面對『十山九禿頭』的荒涼,在縣委工作會議上,全縣達成共識:『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得多種樹。』

  從1950年春到第二年秋天,張榮懷帶領右玉乾部群眾挖樹坑、插楊樹條,造林2.4萬多畝,開啟了右玉人民戰黃沙、復綠化的不懈征程。

  戰勝黃沙,纔能生存。——這一信念,成為右玉縣20多任縣委書記們延續不斷的堅守。70多年來,右玉換領導不換藍圖,換班子不減乾勁,一任接著一任乾,一張藍圖繪到底。每年春秋兩季,各級領導乾部主動帶頭義務植樹,挑最難的地方栽,這一傳統傳承了近70年,促進了全縣林業生態建設和防沙治沙的有力、有序開展。

  據右玉縣林業局局長劉佔彪介紹,右玉縣還創新造林綠化機制,通過誰治理誰開發、誰管護誰受益,帶動發展民營林業大戶120多個,每年以2萬畝的速度實施退化林分修復改造,培養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以風沙嚴重地帶、風蝕嚴重地區為重點,打破鄉村地域界限,實行連片治理、集中建設,帶動全縣造林水平整體提高。

  從領導乾部,到專業隊、民營戶、企業,植樹造林已經成為右玉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在父輩們堅持植樹精神的帶動下,我承包下了這片荒山,想要通過植樹造林,改變它的面貌。』李雲生是右玉人的縮影。這份對復綠的執著,他已經堅持了20年,以實際行動親身參與了右玉荒山變綠、環境變好的滄海桑田。

  70多年來,右玉人民堅持綠化信念,靠著苦乾、實乾的精神,不畏艱辛地種下一棵一棵樹,造下一片一片林。據不完全統計,在70多年的植樹造林歷程中,右玉全縣乾部群眾廣泛參與,義務植樹按人次累計達兩億多天。在這片290多萬畝的土地上,90%多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