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穩投資,財政金融如何發力
2022-03-15 08:26:3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增強『杠杆力』、服務新基建、盤活不動產——

  穩投資,財政金融如何發力

  投資,在穩增長中發揮關鍵作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要優化投資結構,破解投資難題,切實把投資關鍵作用發揮出來。』

  如何用財政手段打造撬動社會投資的『支點』?如何以開發性金融化解新型基礎設施融資的『難點』?如何通過資本市場創新疏通傳統基礎設施資本循環利用的『堵點』?記者進行了采訪。

  財政手段拉動社會投資,穩預期降門檻

  北京冬奧會期間,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吸引著公眾目光。據了解,國家速滑館是北京冬奧會首個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設的場館。

  近年來,PPP模式在拉動有效投資方面日益發揮重要作用。2021年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運輸和水利建設重大工程簽約落地項目451個、投資額10941億元;開工建設項目456個、投資額9269億元。

  『這些項目既聚焦調結構增後勁,又發力促消費惠民生,發揮了投資乘數效應。』財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表示,下一步將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支持適度超前基礎設施發展。

  『車友們,去感受一下行駛在5G高速上的炫酷吧!』去年9月,廣西首條智慧高速公路沙吳高速公路通車的消息,被不少網友轉帖。這條以專項債資金作為項目資本金、吸引社會資本進行組合融資建成的高速公路,對廣西完善交通網以及面向東盟開展互聯互通等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得益於專項債支持,廣西交通建設快速推進——截至2021年底,自治區財政廳已批復開展市場化配套融資的政府收費公路35條,配套融資規模達1300多億元。『新融資模式能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有助於減輕財政出資壓力,在加快項目落地的同時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廣西財政廳副廳長王代玉說。

  『目前,專項債資金可用於項目資本金的規模佔各省份專項債規模的比例已提至25%,能進一步帶動市場機構利用自有資金或信貸資金參與建設。』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龍小燕說,2022年擬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3.65萬億元,與上年持平;2021年底,財政部已提前下達1.46萬億元2022年新增專項債限額,推動各省份在今年一季度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河南、海南等多個省份陸續公布一季度地方債發行計劃,『從資金投向看,今年專項債券重點用於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城鄉冷鏈等物流基礎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九大方向。要用好專項債的這一「杠杆」功能,穩定社會資本預期,進一步帶動有效投資,支持擴內需、穩增長。』龍小燕說。

  財政部日前表示,將堅持『資金跟著項目走』,優化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嚴格資金使用監管,不撒『胡椒面』,重點支持在建和能夠盡快開工的項目,擴大有效投資。

  開發性金融發力新基建,融資又『融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濱海新城的東南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項目土建部分已經完工,部分機房投入使用。

  『目前我們已匯集省內17家醫院的數據,開始為醫院提供遠程醫療、病例大數據分析等存算一體服務。』福建省東南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建設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莉琳介紹,項目建設之初曾面臨資金缺口大、抵押物少等融資難題,幸好國家開發銀行送來『及時雨』。

  『我們在搭建項目信用結構、確定還款來源後量身定制了融資方案——2019年至2024年采取邊投資、邊建設、邊運營的模式。』國開行福建省分行客戶經理楊振介紹,截至目前,國開行已對該項目發放貸款超過4億元。

  『融資方案分為兩期。』陳莉琳解釋道,『分步走』可將已經投用部分產生的租用收入、數據運營服務等現金流用作還款來源,保障後續項目繼續獲得貸款支持、穩步建設。

  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國壯大經濟新增長點、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部署。但新基建在抵押擔保、項目風險等方面與傳統基建有較大差異,普遍面臨融資難題。國開行行業二部行業二處處長侯華偉舉例道:由於數據要素商業化仍在探索階段,新基建的盈利模式沒那麼明確;除了服務器等硬件設備,新基建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網絡、算法等軟設施,大多屬於輕資產,抵押擔保難度較大。

  侯華偉分析,新基建項目往往需要較長市場培育周期,開發性金融注重銀政合作,更能提供長期貸款,同時還能利用政策、專業優勢,為新基建提供項目設計、制度設計、市場培育等『融智』服務。

  『2019年以來,國開行累計發放新基建貸款超過350億元。未來,我們有信心加大對新基建的融資支持力度。』侯華偉說。

  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穩步推進,促進投資良性循環

  『我們搭上了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的頭班車,這為首鋼盤活資產、打通投資良性循環闖出了一條新路。』中航基金總經理劉建告訴記者,以首鋼魯家山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為底層資產的『中航首鋼綠能REITs』在深交所上市後,企業募集到資金13.38億元,將逐步投資建設新的環保類基礎設施項目。

  我國擁有大量優質基礎設施資產,但過去這些項目融資渠道較為單一,大多只能依靠負債方式獲得資金支持。2020年4月,證監會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啟動基礎設施REITs試點工作。去年6月21日,首批基礎設施REITs在交易所順利上市。

  『基礎設施REITs是指通過證券化的方式將具有持續穩定收益的不動產轉化為可上市交易、流動性高的資產支持證券。』證監會公司債券監管部監管一處處長閆雲松介紹,從首批試點項目看,各類社會資金尤其是長期資金積極參與投資;參與試點企業盤活了存量資產,降低了負債水平,將收回資金作為項目資本金積極投入同類、同質基礎設施資產的投資建設中,加快了投資資金周轉,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

  『「招商蛇口產業園REITs」不僅幫我們打通重資產資本化退出的渠道,還有利於促進我們輕資產運營管理能力提昇和業務規模化發展。』招商蛇口總經理助理兼資產管理中心總經理餘志良說,企業從重資產中退出的資金可以用於投資或並購更多的工業園區,再與REITs協同,形成規模效應和良性循環,有助於經營管理降本增效,形成原始權益人、投資者的共贏局面。

  根據證監會數據,截至去年底,已有11只基礎設施REITs在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上市,涵蓋產業園區、高速公路、倉儲物流、污水處理等資產類型,合計募集資金364億元。閆雲松介紹,後續將推動保障性租賃住房、風電或光伏、水力發電、城鎮供熱供水等行業參與基礎設施REITs試點,優先支持有利於實現『雙碳』目標、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改善民生類的基礎設施項目。(記者 曲哲涵 趙展慧)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