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辦好民生事,百姓幸福滿滿的(民生共話)
2022-03-04 15:32: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前一陣,我為准備今年議案進行調研時,鄉親們說的話讓我很有感觸。他們最常說的一個詞就是「天翻地覆」。』3月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村民馬慧娟說。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從來都是兩會關注的重中之重。過去一年裡,中國繼續兜住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持之以恆增進民生福祉。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代表委員,請他們談談這一年的民生改善。

   『過去沒啥可說的,咱們聊聊現在』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安置區。2020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考察脫貧攻堅工作。

  已經在紅寺堡生活20多年的馬慧娟是一位作家,也是生態移民搬遷的受益者。她告訴本報記者,這一年來她在弘德村多次走訪調研,親眼看到農民生活一天天變好,群眾就業等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以弘德村為樣板,這種模式正在向整個紅寺堡區推廣。

  馬慧娟說,『我想讓他們聊聊過去,但他們說過去沒啥可說的,「十年九旱」「十種九不收」。他們就想聊聊現在。』

  『民生溫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羅城?佬族自治縣副縣長歐彥伶著重強調了這個詞。作為全國唯一的?佬族自治縣,羅城在2020年是最後一批整縣整族脫貧的縣,自從摘掉『窮帽』以來,全縣的工作中心就轉向了從鞏固脫貧成果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讓我們很感動的是,中央財政對我們的支持力度不減、強度不變。借此機會,我們在2021年繼續將之前的產業托一把、拽一把,讓它繼續發展壯大,幫助老百姓把產業、產品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歐彥伶說,針對當地傳統的油茶、糖料蔗、桑蠶、山野毛葡萄等,當地出臺了不同的產業扶持政策,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鄉村振興所帶來的好處。

  努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保障民生,各地根據自己的情況出了不少『新招』。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山東省委主委、山東省青島市副市長欒新告訴記者,過去一年,青島對民生的投入只增不減,努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欒新舉例,2012年,青島在全國率先推出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一開始只涉及醫療,後來為參保居民增加了基本生活照料待遇,此前這個保險只覆蓋城市居民,2021年正式覆蓋到了農村。城鄉統一,待遇保障更公平。『這是我們為共同富裕所作出的努力,對城鎮居民和農村人口來說,這方面的基本民生保障已經沒有什麼差異了。』

  欒新介紹,在青島這個海濱城市,如今已經基本實現了『15分鍾健身圈』的全覆蓋,無論在城市社區還是農村的小廣場,老百姓都可以方便地使用健身設施。當地從資金和政策上努力保障,推動民生工程走在前沿。

  就業,是很多地方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內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朗說,就業是民生之本。她以內江的實踐舉例,位於成渝發展主軸中心的內江,是全國老工業基地,近年來內江市通過加快傳統產業優化昇級,新興產業茁壯成長,以產業促就業,『產業內江』的打造為群眾提供了更多就業『飯碗』。

  陳朗說,近兩年內江大力推進服務外包產業,目前已有初具規模的服務外包企業34家,並帶動就業近5000人。今年初,大宇宙集團中國西南區域中心、韻達速遞西南區客服中心等服務外包項目相繼落戶內江,又將新增崗位2000餘個,產業發展『開門紅』必將為群眾就業開闢更加寬闊的新路子。

  數據顯示了這一系列工作的可喜成果,2021年,內江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5558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3772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705人。

  喚起『小家庭』對『大家庭』的熱愛

  民生變化,通常是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如何讓老百姓發自內心支持社區工作,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新村街道梨樹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餘梅頗有心得。

  比如老舊小區改造,便喚起了無數『小家庭』對『大家庭』的熱愛。餘梅發現,一開始是社區乾、居民看,時間久了,居民主動參與進來,共同維護提昇越來越美好的居住環境。『他們覺得,政府的民生工程,讓我們的家改造得這麼好,環境這麼乾淨,生活這麼便利,如果再有不文明現象就不合適了。於是,很多人自覺做起了社區環境的維護者。』

  這也要求,社區工作者心中真正想著老百姓的需求。餘梅舉例說,在梨樹園社區,之前實施背街小巷改造時,用圖紙規劃好,同時現場征求並聽取居民意見,進行合理調整,老百姓想搭『順風車』解決的事,也會一並幫忙解決。比如在進行地下管網雨污分流等工程時,如果周邊有路沿石小破損等,社區也會一並處理。『真正讓居民感受到我們亮化美化優化環境的決心,這些細節就很重要,老百姓關注的小事一定要想辦法協調解決,真正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應。』

  當然,民生工作永遠在路上,永遠都有需要解決的問題。歐彥伶介紹,羅城?佬族自治縣還有很多基礎設施短板需要補足。『我們過去欠賬多,如今有很大的提昇空間,我們要積極探索如何實現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讓鄉村一天比一天好。』

  民生的可喜變化大家都看在眼裡。已經書寫紅寺堡故事很多年的馬慧娟注意到,如今媒體來紅寺堡區的頻率越來越高。『因為我們這些年變化太大了,一年一個樣兒,甚至年初跟年尾都不一樣,所以總有新鮮事可寫。』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一起向未來——2022全國兩會融媒專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