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多措並舉寫好『後半篇』——雲南聚力幫扶搬遷群眾開啟振興生活
2022-03-01 11:05:13 來源:新華網  作者:

  寒潮過後,雲南省會澤縣新城的搬遷安置區暖陽高照。隨著安置區孩子們陸續開學,在婦女兒童中心忙了一個月的吳贊平終於可以輕松點了。

  吳贊平是會澤新城婦聯項目點的社工,去年開始在安置區做群眾的融入發展工作。在剛過去的寒假,她和8名大學生志願者為40多名搬遷家庭的孩子定制了『專屬課程』。

  雲南會澤新城婦聯項目點的志願者正為孩子們輔導功課。(受訪者供圖)

  上午做寒假作業,下午培訓安全知識、做手工藝品、演情景劇……吳贊平說,持續的培訓讓孩子們越發活潑開朗。

  『他們還把學到的知識告訴家長。』吳贊平說,在開展垃圾分類、小動物講衛生等情景劇後,一些家長還來到中心詳細了解具體的做法。如今,不少搬遷群眾也主動參與到社區治理中來。

  雲南會澤新城婦聯項目點的志願者正教授孩子做手工藝品。(受訪者供圖)

  作為全國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區,會澤新城容納了8萬餘人,群眾多從偏遠山區搬遷而來,要融入城市生活,需從教會他們用電梯等簡單小事做起。

  雲南會澤縣新城的搬遷安置點航拍圖。(李榮山攝)

  『搬遷群眾變成了新市民,就要有新面貌。』會澤縣鄉村振興局負責人介紹,讓搬遷群眾實現『要我乾』向『我要乾』的轉變,就要大力推進扶智扶志工作,引入社會工作組織是當地持續開展扶智扶志的一個縮影,他們用群眾樂於接受的方式,摒棄不良習俗,扭轉『等靠要』思想,從而開闊視野、補足素質短板。

  『雪花紛飛,要有責任擔當,要讓貧窮成為過去,要讓生活有所保障……』這是會澤新城搬遷戶王文選送桶裝水途中發的一條朋友圈。

  2019年,王文選一家從半山腰的土牆房裡搬至會澤新城,王文選也在社區的幫助下開始送桶裝水,改變了過去守著幾畝玉米地、花生地過活的日子。『政府給了我們好政策,自己也要加油乾。』王文選說,自己的兩個兒子都在上學,他們是家裡的希望,為了他們什麼苦都不怕。

  雲南會澤縣新城的搬遷群眾在扶貧車間工作。(李榮山攝)

  在脫貧攻堅期間,雲南有近150萬人因易地扶貧搬遷改變了過去的生活。面對如此多的搬遷群眾,做好搬遷後續幫扶工作依然重要。

  『針對搬遷群眾,去年我們發放了125億元創業貸款,轉移就業48萬餘人。』雲南省鄉村振興局負責人介紹,他們積極完善配套設施,提昇公共服務,強化社區治理和社會融入,加強產業創業扶持,確保『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雲南會澤縣搬遷群眾正在制作棒球。(李榮山攝)

  康恩家園是迪慶藏族自治州最大的搬遷安置點,位於維西?僳族自治縣保和鎮永寧社區。在安置點的康恩家園制衣廠,制衣廠主管、搬遷群眾武治軍正在分配制衣計劃。

  武治軍過去在福建、廣東等地務工,去年,隨著搬遷點的制衣廠開始運營,為了照顧家人,他選擇就近務工。起初每月工資不到3000元,但隨著自己技能的提昇,他開始擔任小組長、主管,現在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武治軍說,制衣廠是當地引進的一家企業,提供了100餘個就業崗位。

  過去搬遷群眾思想較為封閉,害怕與外界接觸,更多依靠以前的土地增收。『發展產業和保障就業是搬遷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永寧社區黨委書記苟松說,政府在安置點成立就業服務站,詳細介紹企業情況、工資待遇和勞動力需求,開通點對點勞務輸出班車,提供就業補貼、技能培訓等方式,讓搬遷群眾最大限度實現就業。

  如今,在雲南的搬遷安置點,群眾有了增收的技能,有了持續增收的產業,在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記者:楊靜

責任編輯:焦志明

【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