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讓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民生一線觀察
2022-02-28 15:18: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題:讓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民生一線觀察

  新華社記者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懮,一項項真抓實乾的民生舉措,彰顯溫暖人心的民生關懷。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錨定『基本民生』這顆『定盤星』,齊心協力、開拓進取,越來越美好的生活前景正在徐徐鋪展。

  一步一個腳印,生活更有奔頭

  春意萌發,白日漸長。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馬橋鎮的姜農們開始為新一年小黃姜種植、儲存、銷售的生計忙碌。

  『我們夫妻每年種植小黃姜20多畝,希望今年還能賣個好價錢。』馬橋鎮大油頭村農民胡清明說,在產業獎補和技能培訓幫助下,他家靠種姜不僅早已成功脫貧,還連著三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

  這是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的小黃姜產業基地(2021年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蘇曉洲攝

  馬橋鎮的小黃姜好似農家的『金疙瘩』,為當地群眾致富搭起『金橋梁』,並輻射帶動汝城縣其他13個鄉鎮種植。建立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引入『姜種培育脫瘤脫毒』技術……種植、植保、加工、物流、銷售一條龍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使小黃姜逐步提高附加值、保鮮保濕延時存放、實現錯峰效益,曾讓馬橋姜農頭疼不已的存貯難、『姜瘟病』、抗市價波動風險能力弱等心頭之患,不斷得到解決或緩解。

  產業振興是農民增收的有力保障,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涵。一步一個腳印,『擼起袖子加油乾』,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昇,我國發展的基礎更牢、條件更優、動力更足。

  草原深處,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塔秀鄉達茫村,牧民尤拉傑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跟著運奶車出達茫村一路向南,80公裡後就到了青海雪峰?牛乳業公司。幾年前在貴南縣政府支持下,當地乳品企業雪峰乳業在達茫村建起?牛鮮奶采集站,產自高原牧民家的綠色奶源在這裡匯集、加工,再運往全國各地。

  『我們今年再買幾頭?牛吧,多賺點牛奶錢。』尤拉傑將新奶桶綁在摩托車上,轉頭給站在一旁的妻子說。他告訴記者,『家家養牛送奶,平均增收過萬元』,?牛奶產業成為達茫村及附近幾個村牧民增收的新渠道。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珍秦鎮二村牧民紮西德藏准備給?牛擠奶(2020年10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張龍攝

  抓銜接、促振興,在更高起點謀劃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從實現全面小康到邁向共同富裕,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昇。

  一點一滴改善,公共服務正在優化

  從親水岸線到山城步道,從緩解交通擁堵到老舊小區改造……歷時8個月,完善構建111項核心指標,收集居民問卷6萬餘份、社區問卷1200餘份,2021年重慶城市體檢工作報告正式出爐。

  這是重慶市北碚區新房子片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施工現場(2021年10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秦廷富攝)

  『了解群眾訴求、聽取各方意見,我們歸納梳理1.3萬條居民開放性提案,建立分類臺賬,推動限時銷號解決,切實解決老百姓關心的事情。』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楊治洪說。全國59個城市體檢樣本城市,停車、出行、物業管理等是共同短板,不斷完善城市治理,解決百姓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問題,是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應有之義。

  民生一小步,關乎百姓幸福感的一大步。上海閔行區七寶鎮秀楓翠谷小區8號樓加裝電梯後,原本的『爬樓房』變身『電梯房』,方便居民上下樓。

  在上海市長寧區北新涇街道新涇六村,居民在加裝了電梯的12號樓旁聊天(2020年6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方?攝

  家住3樓的劉大姐說,她4年前不慎摔倒致殘,腿腳無法使力,上下樓梯只能由家人架著身體,一點點挪動腿腳。加了電梯後,難得出一回門的她變得愛出門了。

  讓『懸空老人』下樓曬太陽不再是奢望;讓殘疾人、老人出門和回家的路不再坎坷;讓社區擁有配套齊全的教育、醫療、養老機構,體育鍛煉、文化休閑等設施……這些公共服務范疇,都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著力補短板、解難題、兜底線,提高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2019年至2021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5萬個,惠及居民超過2000萬戶。各地順應群眾需要、回應群眾訴求,因地制宜增設電梯、停車、口袋公園等配套設施,以及養老、托育、助餐等服務類設施,解決了一批長期困擾群眾生活的難題。

  真抓實乾多舉措,持續增進社會民生福祉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2億人,不斷健全的社會保障政策正在為新就業形態的工作者帶來安全感。

  沈萌是浙江省寧波市一名靈活就業人員,2019年懷孕後做起了全職媽媽,去年開了一家母嬰產品網店。她近期參加了養老保險,解除了因非寧波戶籍而一度參加不了當地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懮慮。

  『政府的暖心舉措切實減輕了我的後顧之懮,讓我在家安心創業帶娃。』沈萌說。去年12月,寧波市聚焦靈活就業人員的痛點難點問題出臺相關政策,明確非寧波戶籍靈活就業人員可在當地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

  織密紮牢保障網,讓群眾享受更多改革紅利。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時期,法定人員應保盡保,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工傷保險省級統籌更加完善。到2025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

  湖南省湘潭縣養老服務信息中心工作人員在工作中(2021年12月2日攝)。緊急情況下,養老服務信息中心能為佩戴智能手環的老人提供及時服務。新華社記者蘇曉洲攝

  家住湖南省湘潭縣城塘社區的88歲老人劉正球,從民政部門拿到智能手環,可在緊急情況下『一鍵求助』。在『湘蓮之鄉』湘潭縣,為應對人口老齡化上昇趨勢,當地建立養老服務、特困供養人員一般疾病醫養結合、精神疾病康復養老、全失能集中照護、養老服務信息平臺等5個為老人服務的中心,建設『黨建+蓮湘頤老』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邁上新征程,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更大提昇。(記者王優玲、樊曦、蘇曉洲、王浡)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