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時節,我們在行動④】
光明日報記者耿建擴陳元秋光明日報通訊員周金立
『「??」「喔喔」……』一頭頭在山裡穿梭的小毛驢像跳動的音符,或馱運糞肥或拉銀犁翻起肥沃的黃土,鄉親們正忙著春耕備播,在梯田裡播撒豐收的希望。
這裡是太行山深處。一座座山嶺上,一層層的梯田從山腳盤繞至山頂,錯落有致,蔚為壯觀——這就是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稱作『中國第二個長城』『了不起的人間奇跡』的河北省涉縣旱作梯田系統。
『去年我家梯田裡種的是「金皇後」玉米,今年打算種「紅苗老來白」谷子,不重茬纔能實現高產。』在涉縣井店鎮王金莊村南的梯田裡,42歲的農民王未如一邊揮钁頭乾活,一邊跟記者聊著今年種田的打算。
『你不知道吧,我們村裡有個「種子銀行」,有上百個品種呢。』王未如頗感自豪,『嶺頭山藥,村邊麻;窪地高粱,崗上花(棉花)。鄉親們家的梯田適宜種什麼都可以到「種子銀行」借種子,有了這個「種子銀行」做後盾,我們的老品種就不會斷檔了,旱澇都能保豐收。』
在這麼個小山村裡還有『種子銀行』?帶著疑惑,記者跟隨涉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賀獻林去一探究竟。
沿著曲曲折折的石板路,記者來到位於村中心的王金莊『種子銀行』陳列室。一排排陳列架上擺放有裝著五顏六色種子的碩大玻璃瓶,種子的標簽、品種、編碼等一目了然。
賀獻林介紹,隨著現代高產品種的大面積推廣,傳統農家品種之所以能在涉縣旱作梯田系統傳承保護下來,在於其更適合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無論是乾旱少雨還是降雨豐沛,都能有個好收成。正是有物種多樣性優勢,當地通過『藏糧於地』的耕作技術、『存糧於倉』的貯存技術和『節糧於口』的生存技巧、天人合一的農業生態智慧,不但創造了規模宏大的石堰梯田景觀,而且還創造出了獨特的山地雨養農業系統,保存了大量重要農業物種資源,實現了『地種百樣不靠天』。
『這個是8個葉的「老紫玉米」,生長在南崖圪臺的;這個是7個葉的「金皇後」,是王金莊五街李書榜在北坡種的;這個是「二馬牙玉米」……』涉縣旱作梯田保護協會會長、最早參與種子收集的村民曹肥定是『種子銀行』的『行長』,他指著種子向記者一一介紹。
『「種子銀行」不僅向群眾提供種子,而且提供技術指導,並聯合當地電商拓寬梯田農產品銷售渠道,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過去撂荒的2000多畝梯田重新種上莊稼,真正讓梯田綠起來了。』賀獻林說。
靠著綠色生態的優勢,當地的電商王虎林等已將梯田小米、玉米糝、花椒等打造成『網紅產品』,賣到了全國。『我們的梯田小米米黏油多、清香可口,年銷量從幾千斤上昇到十多萬斤,一直在增長。我發現消費者都是衝著梯田原生態的老品種來的,即便我們的小米賣10元一斤,大伙兒也都樂意買。』王虎林說。
『今年,我家的梯田全種谷子了,我也准備發筆小米財。』從『種子銀行』借到谷種出來,王未如笑呵呵地對記者說。春耕時節,像王未如一樣來借老種子的村民絡繹不絕……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4日01版)
- 行政拘留5日!嫩江一臺球廳在疫情防控期間違規經營2021/12/13
- 新春收獲季 鮮菜俏四方2022/02/24
- 杜海濤沈夢辰領證 維嘉戚薇袁姍姍等明星送上祝福2022/02/18
- 北京冬殘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成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