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重慶:生態修復重現山清水秀
2022-01-06 06:42:31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游客在重慶縉雲山游覽(2020年7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新華社重慶1月5日電  題:重慶:生態修復重現山清水秀

  新華社記者  周凱

  古木參天、雲霧氤氳,踩著松針漫步在重慶市北碚區縉雲山黛湖畔,令人心曠神怡。而在3年多前,黛湖被多家酒店和農家樂圈佔,湖水被污染。經拆除違建、湖岸整治,如今,黛湖碧波蕩漾、草木環生,成為市民親山近水的公共生態空間。

  位於嘉陵江畔的縉雲山,是重慶中心城區天然生態屏障。過去,由於緊鄰城區、多頭管理等原因,私搭亂建、違規經營、農家樂無序粗放發展等『蠶食』破壞生態,一度讓青山『失色』。

  2018年6月以來,重慶市強力開展縉雲山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拆除違法建築、探索生態搬遷、系統修復生態、導入生態產業……縉雲山片區正逐步實現『生態美、百姓富』。

  縉雲山的蝶變是重慶生態保護修復的生動注腳。四座山脈縱貫全城、長江和嘉陵江兩江交匯的重慶,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扼守』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最後一道關口。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6年來,尤其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大力實施長江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昔日的生態『傷疤』逐步『愈合』,山清水秀的壯美生態畫卷在此繪就。

  登上重慶市廣陽島,江風撲面、草樹蔥蘢。這個長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島,曾一度規劃超過300萬平方米的房地產開發量,導致局部生態被破壞。2017年8月,重慶市果斷叫停廣陽島『大開發』。經過疏田清湖、豐草植樹等系統修復,現在定位為『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的廣陽島又恢復了濕地的盎然生機,並入選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重慶中心城區『一島兩江三谷四山』區域成功申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工程試點,目前國家績效考核指標全部提前完成。

  如翡翠般碧綠的水體,四周高聳的岩壁,10餘座天然湖泊像珍珠一般『鑲嵌』在群山之中。有著『重慶小九寨』之稱的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元旦期間吸引了不少游客。

  這裡曾是重慶市最大的石灰岩礦區,幾年前還是一片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坑群。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的理念指引下,當地通過消除安全隱患、植綠覆土、保護坑中水體等生態修復工程,實現了變廢為寶。

  自去年6月開園迎客以來,銅鑼山礦山公園已累計接待游客50萬人次,吸納周邊村民200餘人就業,人均增收約2萬元。礦山關停後外出打工多年的村民婁小梅,看到生態修復的商機,前年返鄉開了餐館和便利店。『隨著礦山公園功能的逐步完善,游客會越來越多,生意肯定會越來越好。』她說。

  生態修復點多面廣,僅靠財政投入,壓力較大。重慶市積極探索廢棄礦坑有償填埋城市建設渣土、將部分生態受損區域修復成合格農用地後進行交易等市場化機制,撬動更多資金參與生態修復。

  2021年重慶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26天,1月至11月長江乾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8.6%,無劣Ⅴ類水質監測斷面;打造長江『兩岸青山·千裡林帶』,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45.4%提高到2020年的52.5%。

  一連串數據背後,是重慶交出的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成績單。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通過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重慶綠色發展的步伐堅定。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江科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