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來之不易的『美麗答卷』——江西贛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紀實
2021-12-26 10:45:4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這裡曾經都是光禿禿的,風一吹,沙塵滿天。』站在江西尋烏縣文峰鄉上甲村的一處山坡上,護林員謝東風回憶起幾年前的情況。

  上甲這個小山村,曾因擁有稀土礦山而繁榮一時。礦區關停後,習慣了『靠山吃山』的村民們發現:經濟短暫繁榮的代價是對生態造成的巨大創傷,由於生產工藝落後和不重視生態環保,礦山開采帶來了植被破壞、紅土裸露、溝壑縱橫、生態失衡等一系列嚴重生態問題。

  近年來,尋烏縣抓住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試點政策,下大決心根治『生態傷疤』。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廢棄稀土礦治理項目,還清40多年的礦山生態環境欠賬,讓34平方公裡廢棄礦山重披綠裝。

  『尋烏縣廢棄礦山治理取得的成效,是贛州市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廢棄礦山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贛州市水土保持中心主任黃菊蘭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全市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森林覆蓋率僅40%,給當時贛南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及經濟發展造成極大危害。

  近年來,贛州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市先後投入139.27億元,推動治理廢棄礦山34.1平方公裡,治理集中連片崩崗4346座,整治修復7.79萬畝災毀和溝坡丘壑土地,實施1000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工程。『十三五』期間,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444.4平方公裡,水土流失面積與2013年相比淨減少867.34平方公裡,水土保持率達到82.36%,實現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形成了多領域、全方位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局面。

  贛州各地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經驗。在全國生態鄉鎮——江西上猶縣梅水鄉園村村,茶園星羅密布。一大早,70歲的村民鍾祖田來到茶園采摘鮮葉。鍾祖田說,『采鮮葉,制新茶,僅茶葉收入就有5000多元』。

  贛州推進水土保持生態治理工作沒有停留在『一朝一夕』,而是致力於探索常態化治理機制。

  從預防為主的思路出發,贛州積極引入信息化手段,嚴格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目前,贛州各地將無人機遙感技術運用到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和監測工作中,摸索出『准實時+精細化』創新監管模式,實現全過程、全覆蓋、無盲區的監督管理,成功解決取證難問題。

  資金問題怎麼解決?贛州推進項目建管機制體制創新,以獎代補、民辦公助等投入機制在贛州落地見效。江西石城縣坳背村村民黃小勇,今年獲得40萬元政府獎勵,來自贛州市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項目。2014年,黃小勇包下6000多畝荒山,邊治理邊發展油茶產業,如今已建成年產值達1000萬元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近年來,寧都、上猶、興國、贛縣各縣(區)開展以獎代補國家和省級試點,完成以獎代補投資1.23億元,有效撬動社會資金1.43億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69平方公裡。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綜合治理,如今的贛南,森林覆蓋率達到76.23%,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100%,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經濟日報記者賴永峰劉興)

責任編輯:焦志明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