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2月25日電題:告別『水上漂』實現『安居夢』
新華社記者覃星星、陳一帆
『漁歌好比邕江水,直泄百裡不斷流……』在廣西南寧市江南區富寧新興苑小區的?家文化小廣場,買菜回來的李嬋珍將青菜放在一旁,便和幾位姐妹一起排練自編的?家嘆歌,曲調悠揚,引來不少群眾駐足和拍攝。

李嬋珍(左三)正和姐妹們一起排練自編的?家嘆歌。(南寧市江南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邕江穿城而過,是南寧的『母親河』。在邕江兩岸,曾有一群世代生活在水面的?家人。他們也被稱為『水上人家』,依靠捕魚撈螺為生。『我在船上出生和長大,也是在船上出嫁的,那時候風一大船就劇烈晃動,以前的日子真是不敢回想。』62歲的梁坤英說,那時晚上躺在船裡,看著岸上的高樓大廈和萬家燈火,就期盼著能有一個安穩的家,不用再為臺風或洪水而擔驚受怕。
梁坤英沒有想到,自己能夠告別『水上漂』,實現『安居夢』。2012年9月起,南寧市籌措專項經費,開始推進邕江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工作,幫助『水上人家』上岸安居。2017年,這一工作全部完成,1050戶『水上人家』搬遷到陸地生活。

上岸安居之前,梁坤英水上的『家』。(新華社記者覃星星攝)
『一輩子打魚為生,其他技能不會,上岸後生活怎麼辦?』雖然對岸上的生活充滿期待,但剛開始上岸搬遷時,不少漁民都有這樣的擔懮。為讓他們『上得了岸,安置得下,發展得好』,南寧市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撥出專項資金,落實安置房源,加大技能培訓,努力消除『水上人家』的後顧之懮。
位於南寧市青秀區佛子嶺路33號的鳳嶺佳園小區安置了較多『水上人家』。青秀區吉祥社區居委會主任黎一華介紹,相關部門逢年過節會挨家挨戶上門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對家庭困難的群眾按照政策給予低保等幫扶。『通過烹飪、駕駛等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技能,多數人上岸後實現再就業,生活條件越來越好。』
南寧市江南區委書記謝文華介紹,江南區抓住上岸群眾最關心的住房安置、上岸就業、社會保障等三大問題,為他們提供『一條龍』全程服務,積極推動住房、就業、醫保、養老、子女教育等問題的解決,如騰出公益性崗位定向招聘、集中受理參保申請等,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小區居民張其鳳對今天的新生活感慨不已。『小時候在船上風雨飄搖,上岸後我入住一套76平方米的房屋。由於有政府補貼,每平方米我只需要補差價1200多元。如今我住院看病可以報銷不少,晚飯後常常下樓唱歌跳舞,這樣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江南區二橋西社區黨委書記李潮介紹,為讓上岸的『水上人家』有渠道解決岸上生活遇到的難題,社區創新開展『逢四說事』工作機制,每月逢4、14、24日或周四,定時或不定時解決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從而引導他們更好融入城市社區生活。
岸上生活有了穩定保障,越來越多『水上人家』參與到社區治理中,積極傳承?家文化。『?家嘆歌是我們漁民的傳統文化,上了岸我們希望有機會再唱。』李嬋珍的提議很快就得到相關部門的支持,居委會還特意給他們安排了活動場地。如今,僅在二橋西社區,就有3支?家文藝隊,隊員都是曾經的『水上人家』,李嬋珍是其中一隊的隊長。

江南區富寧新興苑小區裡的?家文化長廊。(新華社記者覃星星攝)
為進一步延續歷史文脈,南寧市致力於加大對?家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家婚禮』是展現『水上人家』歷史文化的『活教材』,目前已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相關部門經常組織?家文藝隊在元旦、春節、壯族『三月三』等時間節點到各地演出。大家在對歌、烤乳豬、接人過船等環節中重新找回了熟悉的水上生活氛圍。
謝文華表示,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過程中,當地將堅持人民至上,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建立『我為群眾辦實事』長效機制,在就業、就醫、養老等方面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進一步提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