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文化新觀察?讀懂『雙減』背後的教育邏輯
2021-12-22 08:48:12 來源:新華社  作者:

  回首2021年,『雙減』無疑是熱度最高、影響范圍最廣的教育改革舉措之一。5月,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7月,這一文件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此後,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從校內到校外、從家長學生到校長老師,無不隨著政策實施作出或多或少的調整和改變。

福州倉山舉行教育教學開放日活動,展示落實『雙減』政策以來的教育教學成果。(新華社照片)

  回望:『雙減』真的減了嗎?

  『雙減』的成效毋庸置疑。

  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紛紛轉型關停,地鐵裡、電視中校外培訓廣告難覓蹤影,學校課後服務覆蓋更廣選擇更多,孩子們的家庭作業總量減少。

  根據教育部12月21日新聞發布會公布的監測情況,政策落地以來,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作業管理、課後服務和課堂教學等得到明顯改觀。

12月21日,教育部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雙減』工作情況。(圖片由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數據顯示,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大幅壓減,目前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3.8%,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4.1%。留下的培訓機構一部分轉為非營利性機構,實行政府指導價;不適合『營轉非』的將被進一步注銷。

  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佔比由『雙減』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99.6%的學生家長反映,本學期教師沒有再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學生參加課後服務的比例由上學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力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

  調查顯示,73%的家長表示孩子完成書面作業時間比『雙減』前明顯減少,85.4%的家長對學校課後服務表示滿意。教育部學校直報平臺收到的無記名調查問卷中,絕大多數家長對學校減負提質工作表示滿意。

  思考:政策背後,是怎樣的教育改革指向?

  『雙減』絕不是一個孤立的政策,它是教育發展改革棋局上的重要一步。從這一步著手,要撬動的是基礎教育的整體變革,構築以育人為中心的教育新生態圈。

上海市一名教師正在閱讀根據『雙減』政策及相關規定重新修訂的作業管理制度。(新華社照片)

  『義務教育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中小學生負擔太重,短視化、功利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中央深改委第十九次會議指出,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主體功能,強化線上線下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管理。

  從這段話不難看出,推進『雙減』,其目標是進一步校正教育發展方向,回歸為黨育人、為國育纔初心,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具體來說,就是要以『雙減』為抓手,推動教育觀念、教育體系、育人方式、教育評價、家校社協同多方面的深刻變革。

  理解了這一邏輯,就更能讀懂中央和地方出臺的系列改革措施。

  要解決短視化、功利化,就必須改變『唯分數』『唯昇學』,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並重。校內全面壓減作業總量,降低考試壓力,校外規范管理培訓機構,禁止無限制地以『卷』煽動教育焦慮,同時改革教育評價方式。

  教育部等九部門發布『縣中提昇計劃』,強調推進基於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錄取模式;部分地方大比例促進乾部教師輪崗交流;寧夏、北京等地大幅提高中考體育分數;勞動教育進課程、進教材……一系列舉措都顯示出,基礎教育領域正在以『雙減』為機遇,進一步厘清教育體系,淨化社會教育生態,構建教育發展新格局。

  探尋:『雙減』時代下的『我們』,當何去何從?

  通過對政策邏輯的梳理,可以明確,『雙減』必將以大力度持續深入推進。

  在2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表示,2022年將繼續把『雙減』督導作為教育督導『一號工程』,加大督辦、通報、約談和問責力度。

  在空前力度和持續高壓下,繼續觀望等待不如調整方向,順勢而為。

  對學生和家長而言,要看清教育改革發展的大方向,不再只盯著『分數』,而是對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補短板強弱項,真正做到全面發展。

  對學校和老師而言,要進一步發揮好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把教學作為核心工作,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布置作業時更加注重『調結構、提質量』。同時,豐富課後服務項目,提高課後服務質量。

  對各地教育部門而言,要加快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著力補短板、促公平,全面保障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教育差距。

  對校外培訓機構而言,放棄『打擦邊球』或『等風頭過去』的念頭,果斷轉型,擺脫路徑依賴,秉承教育初心,守好『有益補充』定位。

責任編輯: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