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六中全會精神在基層?讓『高鐵名片』更閃亮,來看我國第一代高鐵工人的『硬核』操作
2021-12-18 16:24:28 來源:新華網  作者:

  新華社長春12月18日電  題:讓『高鐵名片』更閃亮,來看我國第一代高鐵工人的『硬核』操作

  新華社記者段續、王帆

  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高速中心裝配一車間裡,一列列動車組一字排開,工人緊張忙碌。和諧號、復興號;抗高寒,抗風沙;混合動力、可變軌距……這裡見證了中國高鐵的發展,培養出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姚智慧就是其中一員。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橕。』姚智慧說,『作為一線高鐵工人,我們必須從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次作業、每一次檢測,為高鐵創新保駕護航。』

  進廠10年,姚智慧是這裡近萬名工人中的一員。能同時容納77節動車組車廂的組裝車間,是她的另一個家。在她看來,高鐵技術的飛速發展,就是這些年科技成果的集中體現之一。

  姚智慧是一名接線員。她和同事們有一手絕活:復雜的操作規程,能倒背如流。『它們刻在大家的腦海裡。每一道工序,都關系行車安全。』她說。

  一列動車組,會用到80多種線型、近20000根導線、約100000個接線點,這些是列車的神經。姚智慧班組的工作,就是保證這些線束接觸可靠,運行穩定。否則,1毫米的誤差,小則影響音響照明,大則導致車輛故障。

  這項工作,必須『零差錯』。在普通人看來,這些導線的樣子都差不多。但在他們看來,每一根線,每一個點,都是重如千鈞的責任。

  12月1日,姚智慧正在檢查接線作業情況。(王帆攝)

  『每天要接200至300根線,每根線要反復確認十幾次,然後質檢人員再進行反復確認,直至萬無一失。』姚智慧說。接線完成後,操作員的實名標簽就被掛在線束綁帶上,和這根線永久地卡在一起,直至列車退役。

  看似簡單的工作,卻需要長久磨煉。接線需要剝開電纜外皮,勁兒大了,損傷金屬線,勁兒小了,又影響效率;線束又粗又硬,要想固定成型,使蠻力不可取,用巧勁纔能完成;接線時金屬絲外露容易形成毛刺,如果接觸不良,會影響系統工作……

  為了精准地『剝皮』,起初姚智慧每天練習200多次,回家時手指疼得連筷子都拿不起來;為了把線束捆好,她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手上,練習捆紮技術;為了除掉毛刺,她把手套的拇指和食指尖剪下來,用皮膚感覺線束是否順滑地接到孔內……

  就這樣,伴隨高鐵的發展,姚智慧不斷成長。如今,憑借過硬的業務素質,她成為一名巡檢員,時時刻刻抱著『找茬』的心態,保障作業『零差錯』。

  姚智慧表示,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對推進制造強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作為中國第一代高鐵工人,她深感使命重大,要更加注重總結凝練在生產實踐中的經驗,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多實踐案例,一起攻堅克難。

  在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一批像姚智慧一樣的青年工人奮戰在各自崗位上,他們逐漸成長為通原理、會操作、能創新的『多面手』,為高鐵事業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江科

【專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