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雙減』紅利惠及每個家庭 『減』出時間充實了成長
2021-12-14 08:58:16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減』出了時間充實了成長

  核心閱讀

  作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試點地區之一,上海打出『組合拳』,探索學習輔導、課後服務等創新舉措,讓『雙減』政策紅利惠及每個家庭和孩子。『減』出來的時間,由多樣化、個性化的課後服務和豐富的親子活動充實,深化全面育人,助力健康成長。

  12月7日,周二下午,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新世界實驗小學『夢幻冰雪』社團花滑隊的孩子們在一家冰上運動中心的冰場上飛馳。學生們能在課後服務時間內接受國家級專業教練指導,進行冰上運動,這是上海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後,出現的新氣象。

  作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試點地區之一,上海打出『組合拳』,讓『雙減』政策紅利惠及每個家庭和孩子,更和諧、更溫暖、更健康的教育『新生態圈』正在形成。

  線上名師線下導師,全方位育人

  停了學科類校外培訓,孩子學習跟得上嗎?上海動足腦筋,用創新舉措化解家長焦慮:加強學校主陣地建設,做強做優免費學習服務,推出『空中課堂』昇級版『名師面對面』。

  9月13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上海的初二、初三學生可以通過『上海空中課堂』網絡平臺、上海教育電視臺和有線電視、交互式網絡電視等多種途徑,與各學科的名師『面對面』,聽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們講述課程難點解析,如有疑問可以在線提問。針對學生日常學習中出現的高頻問題,老師們還將集中解答。為保障學生睡眠,『空中課堂』晚上9點前結束,周末可以回看。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洋表示,『名師面對面』的推出,是上海發揮全市優質教育資源輻射作用,促進全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重要舉措,『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能力,也能通過這些優秀教師的課程,對其他教師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截至12月1日,『名師面對面』欄目累計收視觀眾已達354.3萬人次。

  線上有名師,線下有導師。今年9月,上海中小學全面推行『全員導師制』——中小學校全體教師分別與每位學生匹配,成為學生的『知心人』,並開展有效家校溝通。導師與學生配置比例原則上不超過1?15,他們關注的不只是學業,更是學生的身心健康。

  不少學校結合『雙減』實施,根據學生校內課後服務項目選擇、拓展課程選修、社團或興趣小組活動等情況,為學生精准匹配導師,激發學習動力。在寶山區鹿鳴學校,作為導師的蔡亦冰老師用孩子們喜歡的『涂鴉』方式,架起與青春期學生溝通的橋梁。『一周情緒卡』讓孩子們畫一周的心情。『孩子有了自己的專屬導師,感覺學校生活更溫暖了。』很多家長欣喜地說。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閔輝表示,全面推行『全員導師制』,就是為了進一步深化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

  探索數字應用場景,個性化教學

  『小明過生日,要將一塊圓形大蛋糕分給全班29名同學,最少需要切幾刀?』上海市寶山實驗學校六年級的數學課上,陳純老師的問題讓課堂熱鬧起來——這是一堂『智慧同儕數學探究課程』,借助信息化手段,上海市求真中學、虎林中學和泗塘中學3所學校的學生同時聽課。

  『備課助手』『教學助手』『作業助手』……在率先探索數字化應用場景實踐的楊浦區平涼路第三小學,老師們可對學生答題出現的錯誤進行歸因,答疑指導更有針對性,作業布置有了分層、彈性和個性化的新變化。學生完成作業有困難,可以進『作業答疑站』解惑,在『音樂聊聊吧』減壓放松。四(5)班數學老師張智瑋說:『作業質量高了,整體學習效率提高了。』

  浦東新區張江高科實驗小學同樣建立了作業分層輔導管理機制。9月開學以來,該校三至五年級98%以上的學生都能在校完成作業。

  作業減量不減質,以減量倒逼質量,以作業撬動課堂,上海為此先後出臺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相關措施,100%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建立了作業管理辦法和作業公示制度,並通過專項培訓著力提高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

  共享課後服務資源,家校社聯動

  下午3點半後,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學院附屬實驗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在語文老師張玲帶領下,踏進學校農莊試驗田,研究水稻的種植環境和種植技術。這是張玲團隊結合學校『追尋最閃亮的星』特色課程,在課後服務時間開展的項目化活動。

  今年,小學生校內課後服務被列入上海市為民辦實事項目和民心工程,實現100%的義務教育學校提供課後服務,每周5天、每天不低於2小時的托管服務。這也為全面育人拓出了新空間。上海在制定標准基礎上,鼓勵一區一策、一校一方案,多種活動排列組合。

  上海外國語大學尚陽外國語學校結合校內社會實踐、多彩活動課程、課後校外社會考察等資源,設計了八大類近40個活動科目,建設了30多個『一室多用』的活動課場館。梅園中學開設無人機、鼓樂、健美操、籃球、繪畫等12門體驗課程,學生『走班』輪換參加。虹口區第六中心小學開發『校園微信課後服務智能平臺』,學生每月自主選課,平臺生成一生一表,學生活動情況、哪門課程更受歡迎一目了然,方便動態調整。

  打破圍牆,資源共享,家校社共育,讓校內課後服務有了豐富優質的『助力源』。黃浦區青少年藝術活動中心每周一至周五有近百名教師對區域內中小學『送教上門』,提供100餘門公益性課後服務課程。徐匯區長橋街道學生社區實踐指導站請來專業花樣跳繩機構授課,周邊15所中小學的孩子和家長每周都可以報名免費參加公益運動課程。他們推出58個項目的共享清單,與轄區中小學合作,開設武術、越劇、剪紙、繩編等優質課程。

  11月15日,『上海市素質教育優質課程項目資源』上線試運行,首批課程包含科技教育、藝術教育、體育健康、綜合類四大類,所有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均可免費使用。此前,上海市校外教育質量評測中心首次公開征集素質教育類課後服務項目,社會各界積極響應,很快就收到了702個機構(單位)申報的4821門課程與活動。

  『雙減』之下,家長有了更多與孩子共處的時間和空間。前不久,上海舉辦首屆『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活動周』,108項活動聚焦『成纔觀』『生命教育』『親子溝通』三大主題,線上線下互動,引導家長『行為示范』,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雙減』加課後服務,讓家長和孩子們開始習慣沒有書面作業,『減』出來的時間,由多樣化、個性化的課後服務和豐富的親子活動充實。『一增一減,操場上運動助威聲多了,教室裡研討聲多了,校園裡歌聲多了,親子間歡笑聲多了,這纔是教育應有的模樣。』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楊振峰說。

責任編輯:王蕊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