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野生動物園』裡的幸福生活 沒事不打擾是最大尊重
2021-11-21 08:23:5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野生動物園』裡的幸福生活

  本報記者韓敘

  從瀾滄江源頭——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出發,順流而下,美麗的瀾滄江—湄公河時而綿延細瘦,時而雄美壯闊。在它沿途流經的密林、草原、深山中,生活著大量野生動物,其中不乏各種國家級保護動物,雪豹、馬鹿、滇金絲猴、藏羚羊、藏野驢、白脣鹿……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儼然就是一座『野生動物園』。

  經濟日報記者日前跟隨著『同飲一江水共話瀾湄情』——2021瀾湄萬裡行中外媒體大型采訪活動的腳步,親眼見證了動物們在這座『野生動物園』裡的幸福生活。

  沒事不打擾是最大的尊重

  秋日的雜多已經不再蔥蘢,草原已由綠轉黃,在炙陽的照耀下,泛著金燦燦的光澤。

  這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局長尼尕最喜歡的季節。他喜歡草原,喜歡江河,喜歡看?牛悠哉游哉地吃草、旱獺時不時地上演『雙獺搏擊』、藏羚羊火急火燎地奔躍而過、鼠兔小心翼翼地從地洞中探出小腦袋。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尼尕形容這一切對他來說稀松平常,可正是這份稀松平常帶給他內心深處的安寧。

  『最近非常激動,因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終於正式設立了。多年的努力結出了碩果。』尼尕告訴記者,『轉正』後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區劃總面積為19.07萬平方公裡,面積接近陝西省,是中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國家公園。根據規劃,到2035年,它將成為生態保護的典范。

  『雜多』為藏語譯音,意為紮曲河(瀾滄江)源頭。這裡位於三江源腹地,海拔高,生態脆弱,野生動物又多。這意味著,當地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強度極大,難度極高。

  尼尕說,他最關心的是黑土灘治理、濕地保護、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水土保持等工作,最恨的是垃圾侵擾、非法采砂、非法盜獵等潛在威脅,最擔心的是能否給野生動物提供一個舒適的家園。

  非必要,不打擾——這是尼尕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理解。

  『除了個別生存能力太弱、種群數量太少的動物,其他物種其實是不需要太多人為乾預的。你要相信大自然,更要相信這些動物。做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不是要把動物圈養起來,而是要把生態恢復好,讓野生動物們心甘情願落戶在這裡,安心地繁衍。』尼尕說。

  西藏昌都類烏齊縣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拉巴次仁也持類似觀點。在西藏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拉巴次仁笑談,『我的工作說是管動物,其實是管人』。

  保護區裡不只馬鹿多,狼、熊、鷹等猛禽猛獸都很多,經常會有馬鹿被這些猛獸捕食。『這些我們都是不管的。我們管的是人類不能去傷害動物、傷害生態,亂扔垃圾、砍伐樹木、打獵,都是絕對不允許的。』

  為了給野生動物們一個美好的家園,近年來,沿瀾滄江一線的各個省份、州縣紛紛出臺相關政策,並落實專人、專項資金督促執行。比如,同樣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囊謙縣就關停了所有砂場。得益於此,如今,紮曲河的水已經重新變清,一度很少露面、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黑頸鶴也重新出現在了河畔。

  做好大保障是最好的保護

  『本世紀初的時候,這裡的滇金絲猴也就三五百只,現在至少有800只了。』在西藏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在這裡工作了20多年的四郎次仁告訴記者,『以前,滇金絲猴看到人就像看到天敵一樣,「唰」一下就消失了;現在,你給它拍照,它在樹上瞄你一眼,繼續吃松蘿,理都不理你』。

  滇金絲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中國特有的物種。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的滇金絲猴分布區域廣泛,可惜後來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只能逐漸退縮到川滇藏交界處的一個狹小地域。

  在此背景下,1986年,經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政府批准,芒康滇金絲猴縣級自然保護區成立;1993年,保護區昇級為自治區級;2003年1月24日,進一步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四郎次仁回憶說,自己第一次見到滇金絲猴還是1999年。『當時,我陪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到保護區調研,要在山上待一年。那時候,滇金絲猴數量還很少,對人類也很警惕。畢竟,這裡是林區,打獵的人很多。而且,當年我還太年輕,沒經驗,只能帶著大家在林子裡亂轉,光找猴子就找了一個多星期。』

  經過20餘年的磨練,如今的四郎次仁已會根據斷枝、糞便、叫聲等來尋找滇金絲猴的蹤跡。而且,『現如今滇金絲猴數量多了,也不怕人了,很好找。經常一抬頭,30多平方米的樹冠上就是成群的猴子』。

  『猴丁』興旺離不開人類的『後勤保障』工作。

  四郎次仁說,他和他的巡護小隊每天都要巡山:看看這兒的樹長得怎樣,那兒的松蘿還多不多。

  『松蘿多生長於深山裡的老樹枝乾或高山岩石上,總是絲絲縷縷地掛下來,弄得一地都是,路都沒法走。以前,獵戶經常嫌麻煩,一把火就把路燒出來了,現在可不行。不僅不能燒,還要保護它,因為它是滇金絲猴最喜歡的吃食。只要松蘿生長得好,不愁滇金絲猴沒飯吃。』四郎次仁說。

  目前,西藏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70%。

  不僅如此,昌都全市111個有林的鄉鎮均設有專業管護站,並配備了580名專業管護人員。全市還招聘了2萬餘名公益林護林員、7600多名天然林護林員和18.5萬名生態崗位人員。

  『這支龐大的護林隊伍,佔昌都市總人口28%還多。』昌都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利珍語帶自豪。

  水好、草好、樹又多,有什麼比這樣的保護更得動物們的歡心呢?

  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典范

  『嗦嗦嗦……』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頭發花白的藏族老阿媽向秋拉姆端著一盆芫根,呼喚著馬鹿。轉眼間,附近的幾座小山上就出現了鹿影。一群群矯健的馬鹿從高山草甸上飛奔下來,轉眼就將向秋拉姆圍在了中央。

  向秋拉姆和馬鹿們的故事很夢幻。15歲時的一次偶然『邂逅』,使她與馬鹿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是40多年前的一個傍晚,纔15歲的向秋拉姆隱隱聽到帳篷外面有動靜。原來是來了3只受傷的小馬鹿。為了能讓小馬鹿活下來,她每天擠?牛奶喂養它們,還把它們帶回自己的帳篷裡取暖。它們也很爭氣,身體一點點恢復了。

  後來,小馬鹿回到自己的族群中去了,故事似乎到這裡也該結束了,然而並沒有。

  同一年的冬天,一個普通的早晨,十幾只野生馬鹿下山覓食。『讓我喜出望外的是,那3只小馬鹿也在其中。它們並沒有忘記我,而且還帶上了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回來看我。』回憶起當年的重逢,向秋拉姆飽經風霜的臉上滿是溫暖的笑容。

  『很多年前,我們這裡的馬鹿保護工作還不成系統,只是有很多像向秋拉姆一樣的本地牧民自發地幫助它們。』拉巴次仁說,直到保護區成立了,這些牧民也成了『職業保護人』。目前,西藏類烏齊馬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形成了較為健全的保護體系,保護管理站的布局也比較合理,馬鹿數量由20世紀90年代的1200頭左右上昇到目前的3500頭左右。

  記者在現場看到,保護區呈現『前閉後開』形式,馬鹿們來去自由。拉巴次仁說:『每年夏季水草豐美的日子裡,馬鹿們都會集體「玩失蹤」,如果不是像管護員們一樣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是很難見到它們的。入秋之後,它們會成群結隊地回到保護區邊緣的保護管理站附近,在專門為它們預留的草場上游蕩。畢竟,這裡不僅有豐盛的牧草大餐,還經常能吃到人類投喂的芫根和青稞。』

  野生種群,非但不排斥人類,還在人類的幫助下幸福地生活著,這不就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最真實的寫照嗎?

  本報記者韓敘

責任編輯:江科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