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六中全會『鑒往知來』,凸顯中共『三重意識』
2021-11-13 12:08:17 來源:中新網  作者:梁曉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新社北京11月11日電題:六中全會『鑒往知來』,凸顯中共『三重意識』

  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

  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11日閉幕並對外發布公報。聚焦百年成就和歷史經驗,中共通過了黨史上第三個『歷史決議』——《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在面向下一個百年的關鍵歷史節點,本屆全會凸顯中共的『三重意識』。

  一為未來意識。在中國共產黨的史觀裡,歷史從來不是束之高閣的厚重書本,而是遠觀未來的鮮活鏡鑒。

  歷史上,中共曾分別於1945年、1981年制定《關於若乾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乾歷史問題的決議》。兩個『歷史決議』雖然相隔近四十年,但其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特色一脈相承。

  具體而言,兩個『歷史決議』堅持『總結過去是為了引導大家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導向,既立足於以史為鑒,又著眼於開創未來,為中國共產黨在當時新的歷史起點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提供了重要啟示。

  今天,中國共產黨再次來到新的起點,第三份『歷史決議』也再次體現鮮明的未來導向。

  『全黨要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纔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六中全會公報如此表示。

  總結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正如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所說,『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二為懮患意識。『生於懮患、死於安樂,常懷遠慮、居安思危』『以行百裡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六中全會公報中,體現中共懮患意識的表述多次出現。

  當前,中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既有國際的也有國內的,既有傳統的也有非傳統的。可以預見的是,在下一個百年,中共還會面臨各類風險挑戰。常懷懮患意識的背後,是中共對不斷提高應對風險挑戰能力的清醒認知。

  如何提高這一能力?『要更好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從歷史中獲得啟迪,從歷史經驗中提煉出克敵制勝的法寶。』習近平曾如此指出。

  六中全會公報中,從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到百年奮斗的十條經驗,其實正蘊含中共繼續乘風破浪、披荊斬棘的啟迪。外界認為,這也是中共選擇用一次全會總結歷史經驗的重要考量。

  三為人民意識。趕考的表述在六中全會公報中被提及:『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這與習近平『七一』講話中提及的『趕考之路』形成呼應。

  趕考是中共人民意識的體現。歷史上,趕考是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的一個經典比喻。中國共產黨認為,黨的事業發展永無止境,趕考也永無止境。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習近平也曾多次指出。

  『中國共產黨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六中全會公報如此回望歷史。今天,中共正走向下一個百年。全會再提趕考,百年大黨的人民底色更加清晰。(完)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