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0月1日電(記者嚴勇、胡超)中緬邊境線上,一條連著家和國的7公裡巡邊路,段二文走了近四十年,從青絲到白發。今年70歲的他,即便步伐沒有當年穩健,依然初心未改。
自1982年擔任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耿馬縣』)首個外事界務員以來,段二文就把守護好神聖國土當成自己的使命。邊境線上的一草一木,他都很熟悉。而多年前為辨別國境線所做的記號,老人至今都還記得。
段二文是耿馬縣孟定鎮山頭寨村南帕河膠隊組村民,所在的村子距離中緬邊境線不到200米,山高坡陡,地形地勢復雜。
日前,記者跟隨段二文等人,走了一段他認為很普通的巡邊路。當天,熟悉路況的段二文走在最前面,遇到不好通過的地方,他拿著砍刀幾下就清除了障礙。隨後穿越一片橡膠林,經過一條用來區分國境線的石板路,抵達最終的目的地——S144-2號界樁。

段二文蹲下身子,為界樁清理雜草。新華社記者嚴勇攝
『看到「中國」兩個字,我心裡就特別踏實。』每到這個地方,段二文總是格外仔細,檢查界樁有無破損或移位。在老人眼裡,這是國家的象征,決不能有半點含糊,甚至比自己生命還要重要。離開之前,他還要將附近的雜草一一清理乾淨。
『原先這裡沒有路,石板路是我們靠人背馬馱施工材料一點一點鋪起來的。』段二文回憶。剛開始,他負責巡護的邊境線有十多公裡,蜿蜒在原始森林中。這其中有座大山,當地人稱為『難爬山』,段二文硬是憑著一把砍刀一雙腳,趟出了一條巡邊路。

段二文俯身前行,穿過一個坡地。新華社記者嚴勇攝
此前,段二文一家住在山上。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一個特殊任務:從山上搬下來,抵邊居住,守護好國土。
『當時,我們的一些土地被對面邊民侵佔,種上了農作物。』段二文說,20世紀80年代,因為南帕河沿線的開發問題,兩邊邊民一度發生爭執。
國土一寸都不能讓!但當時山下瘧疾肆虐,很多人都不敢輕易冒險。就在這個關鍵時候,段二文沒有半點猶豫,毅然帶頭下山,帶著一家老小在南帕河邊上安了家。
段二文記得,那一年是1988年。在他的號召下,當年又有幾戶人家陸續搬下來,在最抵邊的地方開始生產生活。隨後,南帕河膠隊組成立,段二文擔任組長。
為了守土固邊,他帶領村民們將上千棵橡膠樹種在邊境線上。在此期間,包括他在內的很多村民都染上了瘧疾,大兒子還因為救治不及時丟了性命。
可即便如此,段二文也沒有往後退半步。『不是我們的國土,一分都不拿!是我們的領土,一寸也不讓!』段二文多次領著群眾與對方據理力爭,最終在雙邊外事部門協調下調解了糾紛。
段二文將巡邊護邊的重任扛到肩上。每隔一段時間,他都要獨自翻山越嶺,用腳步丈量國境線,一個來回就是好幾個小時。

段二文(左一)和移民管理警察一起開展巡邊工作。新華社記者嚴勇攝
『有些地方沒有明顯的標識,我就自己做上記號,比如擺上幾個大石頭。』段二文說。剛開始那些年,沒有摩托車,全程都靠腳,每年他都要磨壞好幾雙鞋。這也是他當界務員以來開銷最大的地方。
耿馬縣地處中緬邊境,毗鄰金三角,歷來是打擊販毒等跨境違法犯罪行為的前沿陣地。由於工作原因,段二文常年堅守在抵邊一線,隨時有可能遭遇危險。
1996年4月15日,一個陌生面孔出現在了南帕河膠隊組。當時,段二文正好在一個小山包上種地,心裡早就有了戒備。一番問詢後,對方撒腿就跑。段二文趕緊撂下鋤頭,一路緊跟。
一個踉蹌跌倒後,陌生男子從山坡上滾了下去。段二文喊來邊上乾活的村民羅正忠幫忙,在一步步靠近過程中發現了地上藏著的背包。正准備翻開夾層檢查時,對方突然掏出手槍開槍射擊。
羅正忠大腿被擊中,一旁的段二文所幸避讓及時,沒有受傷。陌生男子當即倉皇而逃,他們隨後在背包裡發現了近2公斤毒品,移交至當地派出所。
這還不是最危險的一次。段二文說,在復雜的邊境線上,就得時刻做好准備,敢於同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尤其是擔任界務員以來,他要承擔比以往更多的責任。

段二文(右)在確認國境線走向。新華社發
如今,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段二文的兒子每天都值守在村寨設立的卡點上。一有時間,老人就會過去給他們送些新鮮蔬菜,還不忘給村裡的年輕人叮囑幾句,守好寨門就是守好國門。
『父親這麼大歲數了都還在巡邊,確實不容易,我們更要接好他的班。』小兒子段任平說。
老人很欣慰。一晃幾十載,他當年種下的橡膠樹也有了碗口粗,成片筆直地挺立在國境線上。(記者:王安浩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