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新華全媒+?我在現場·照片背後的故事?疫情風暴之下,平凡的人聚起光芒!
2021-10-01 10:36:00 來源:新華社  作者:

  從哈爾濱市區到巴彥縣城,此次戰『疫』報道讓我終生難忘——我記錄下了疫情風暴中那些平凡的人,見證了他們身上閃耀出的朴素、倔強、不屈的光芒。

  說來慚愧,作為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我之前對哈爾濱市巴彥縣的了解,僅限於知道它是個產糧大縣。作為哈爾濱此輪疫情的『風暴眼』,巴彥突然吸引了全國的目光,從9月21日發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以來,這裡確診病例超過了60例。

  想用平靜的心情回溯過去的這幾天,真的很難做到。

  9月21日,中秋節,巴彥三例本土確診病例的消息打破了小城的寧靜。哈爾濱市發布公告,要求市民非必要不離哈。確需外出的市民,需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9月23日,在哈爾濱火車站,工作人員(左)在查驗旅客核酸檢測報告。

  9月23日,在哈爾濱一高速公路出城口,有車輛被勸返。

  22日,巴彥新增7例確診病例。隨後,哈爾濱市幼兒園、中小學停止線下教學。同天,黑龍江省疾控中心移動方艙核酸檢測實驗室在巴彥建艙。

  9月22日,在哈爾濱市一幼兒園門口,一位小朋友透過緊閉的大門向內張望。

  9月23日,哈爾濱完成第一輪全員核酸檢測。

  9月22日,在哈爾濱市南崗區保健路街道松江新城社區核酸檢測點附近,居民在排隊等待檢測。

  9月22日,在哈爾濱市南崗區保健路街道松江新城社區核酸檢測點,居民在進行核酸檢測。

  24日,哈爾濱第二輪核酸檢測啟動,我所在的新華社黑龍江分社緊急派出第二批報道團隊趕赴巴彥,我在其中。

  我們一行五人驅車趕往巴彥,從紅輪西墜,到夜色漸濃。鵝黃的月色並不清朗,天邊泛著一抹魚肚白,仿佛一道極光映在未知的深藍中。幾經輾轉,當晚九點多鍾,我們抵達巴彥縣城,立刻會同已經在這裡參加『戰疫』的同事們開會商討報道方案。

  在巴彥的那幾天,每天只有四五個小時睡眠時間。缺覺,但還是會早早醒來。

  25日早上六點多鍾,我來到巴彥著名的中興步行街,街上早已站上了長長的兩排人,工作人員正蹲在地上粘貼一米線。

  9月25日,在哈爾濱市巴彥縣一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在粘貼排隊間隔線。

  黃文明是巴彥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在這裡的包保乾部,他拿著大喇叭奔走喊話,提醒大家保持距離。他告訴做核酸的居民,之前發的小區出門證不好使了,做核酸回去後不要再出門了。當天,巴彥縣城區所在的巴彥鎮管控昇級,要求所有居民足不出戶。

  9月25日,在哈爾濱市巴彥縣一核酸檢測點,工作人員在現場維持秩序。

  從核酸檢測現場回去吃了口早飯,我直奔興隆鎮。

  巴彥縣興隆鎮是此輪疫情中的『風暴中心』。自9月25日零時起,興隆鎮興隆林業局有限公司街道辦事處全域調整為高風險地區。

  在興隆鎮,只有偶爾響起的專用車輛鳴笛聲,纔能劃破城區的一片沈寂。這裡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都是全副武裝,忙碌的『大白』隨處可見,我們也穿好防護服融入『大白』隊伍。

  9月25日,在巴彥縣興隆鎮一處核酸檢測點,醫務人員為居民進行核酸檢測取樣。

  在一個流動核酸檢測點,志願者田學志正忙著核驗檢測居民的身份。他對我說,現在四面八方的人都來支援,自己作為興隆人,當然更有義務盡一份力。田學志所在的流動核酸檢測點的大巴車,就是其他地區支援過來的,這樣的大巴車在興隆鎮就有幾十輛。

  9月25日,在巴彥縣興隆鎮一流動核酸檢測點,志願者田學志(左)和醫務人員在做檢測前的准備工作。

  9月25日拍攝的位於巴彥縣興隆鎮的核酸采樣流動車輛集中泊車地點。

  來自遼寧鞍山的支援隊帶來了三臺移動PCR方艙實驗室,為在此輪疫情中最短時間內阻斷傳播鏈、實行分級分類防控發揮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由於待檢量大,方艙實驗室的許多工作人員都是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那些做核酸檢測的醫務人員、堅守卡點的公安乾警、小區包保乾部、志願者……都是在超負荷運轉!

  累嗎?累!值嗎?值!他們是在和病毒賽跑。

  位於巴彥縣的遼寧鞍山支援的移動PCR方艙實驗室。

  一天、兩天……封控區的居民如何做到『足不出戶』?他們的生活物資誰來保障?

  巴彥縣一大型超市准備給居民配送的生活物資。

  在巴彥縣的一家大型超市門口,一個身穿防護服的青年引起了我的注意。乍一看,以為這個顯眼的『大白』是醫務工作者,但看他熟練地拎兜取菜,急步走出大門,瀟灑地跨上三輪車,纔知道,其實他是一名配送小哥。

  『原來沒意識到自己的工作有多重要,但現在突然感到它的價值了。』配送小哥李陽說:『我們多送出一份單,就算是為抗「疫」多盡一份力吧!』

  9月27日,在巴彥縣一家超市,李陽取走要配送的物品。

  9月26日,在巴彥縣一小區門口,李陽(右)將物品遞給居民。

  總有些場景終生難忘,總有些感動不期而至。在采訪一個由志願者組成的消殺隊伍時,志願者們高喊『巴彥加油,黑龍江加油』,話音未落,頭頂忽然也響起『巴彥加油,黑龍江加油』的喊聲。

  抬頭一看,原來是受到志願者們鼓舞,樓上的幾戶居民也自發加入了鼓勁兒隊伍。一對夫妻振臂高呼,一個大姐雙拳緊握,語調鏗鏘。

  那一刻,我心跳加快,似乎感受到了他們熱血奔湧,看到了他們眼中渴望勝利的光。

  就是這些身處疫情『風暴』中平凡的人,他們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生離死別,沒有什麼偉力壯舉,可歌可泣。他們傾盡全力,用微弱的光芒,匯成燈塔,為疫情中的你我照亮前行的路。

  在哈爾濱市巴彥縣,人們比手勢加油鼓勁(拼版照片:拍攝時間為9月23日至9月27日,新華社記者王建威、謝劍飛攝)。

  無論是當地的百姓,還是各方抗『疫』力量,包括我們這些現場的記錄者,都被卷入這突如其來的疫情『風暴』中。而透過層層雨幕灰障,我看到了其中閃耀著的點點亮光,澎湃著的頑強力量,這讓人相信,風雨過,艷陽出。

  策劃:蘭紅光

  統籌:費茂華、周大慶

  記者:王建威

  編輯:耿馨寧、王南、胡星宇

責任編輯:王蕊

【專題】疫情防控 萬眾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