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體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00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張伯苓曾滿懷感慨地預言:『奧運舉辦之日,就是我中華騰飛之時!』
如今,北京即將成為全球首個舉辦夏季、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至今,我國體育健兒已奪得262枚奧運金牌;全國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37.2%,2019年人均預期壽命為77.3歲,『東亞病夫』的帽子早已丟到九霄雲外……
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可以清晰發現,體育已被賦予全新的內涵和外延。
2020年9月召開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重要』概括了新時代體育的新內涵: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
從全民健身到健康中國,兩大國家戰略疊加夯實了體育強國之基。從2014年《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乾意見》將全民健身上昇為國家戰略,到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提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准確勾畫出兩大國家戰略之間的清晰邏輯和實現路徑。
健康是『1』,後面『0』越多,百姓幸福感就越強。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謝敏豪表示,體育運動在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5月19日,一名參觀者在上海舉行的2021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上體驗一款智能魔鏡運動輔助產品。新華社記者方?攝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不斷高漲的健身氛圍也在推動體育產業蓬勃發展,2015至2018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均增長15.9%,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4%,2019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總產出)為29483億元,增加值為11248億元,GDP佔比超過1%。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一度給近年高速發展的體育產業蒙上一層陰影,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需求卻不可遏制。『十三五』以來,僅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體育產業政策就有3項,其他相關產業規劃和涉及體育產業的政策文件也如雨後春筍,如今的體育產業,正如弦上之箭,要力爭到2035年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是綜合國力提昇和社會文明程度進步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2020年9月7日,在陝西省平利老縣鎮中心小學的操場上,學生們在課後參加武術社團活動。新華社記者李一博攝
軟實力來自硬底氣。從北京奧運會學習奧運標准,到北京冬奧會樹立奧運標杆,中國體育人交出了中國方案;創建於江蘇無錫的跆拳道大滿貫賽事,直接帶動世界跆拳道運動的競賽規則改革,中國『IP』講述出全新的中國故事……
體育強則中國強,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基礎上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之時,在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邁進的關鍵歷史節點上,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夢想,中華民族正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