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傑(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近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有著獨特的生成歷史背景和時代背景,內蘊著特有的生成邏輯。科學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要將其置於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方位中認識,置於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進程中把握,在歷史演變中審視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過程。
一
鴉片戰爭後,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偉大建黨精神就是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中萌生,在近現代中國革命中孕育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近代以來救亡運動失敗的原因,同時也指出了只有用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領導纔能取得勝利。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內蘊著先進思想的真理性和先進階級的獨特秉性。一直苦苦探索救國救民真理的中國先進分子經過與改良主義的交鋒,與封建復古主義的斗爭,以及在對基爾特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多種思潮的批判中,多次粉碎封建階級、資產階級的進攻,切身領悟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偉力,也堅定了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結合的決心,這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進一步創造了思想條件,『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精神基因由此生發,成為偉大建黨精神的靈魂主線,貫穿並指導百年奮斗歷程。同時,我國工人階級的數量和覺悟程度都有顯著的發展和提高,1925年,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明確指出工人階級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在中國革命中具有重要地位。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和深厚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組織前提。而工人階級自身嚴密的組織性、嚴肅的紀律性、堅決的革命性等形塑了『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政治品格,為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
辛亥革命後,一部分人不甘心革命失敗卻又無良方可用,出現了悲觀甚至絕望的傾向,而不甘心革命失敗還繼續堅持斗爭,並對前途充滿信心的先進分子,則堅信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遲早當求一雪』,反對悲觀絕望、消沈萎靡的思想,號召『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當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扶持下陰謀復闢帝制時,李大釗在《民彝與政治》中指出,『今猶有敢播專制之餘燼,起君主之篝火者』,當『一律認為國家之叛逆、國民之公敵,而誅其人,火其書,殄滅其丑類』。不難看出,懷揣初心和勇擔使命的責任意識已在中國先進分子心中悄悄萌芽。十月革命的勝利,加速了中國一些先進分子成為馬克思主義者,正如毛澤東同志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所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在中國逐漸形成的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和特殊國情的共識中,五四運動直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基礎上,我國工人運動愈發高漲,連續的工人罷工、工人集會,人數與日俱增,共同聲討帝國主義的掠奪行為和抗議軍閥政府的賣國罪行,這使得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進一步認識到勞動群眾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狀態及其力量的重要性。1920年,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後,通過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創辦工人刊物、舉辦工人補習學校、成立工會組織等方式,加強了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工作,並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群眾中去,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歷史和實踐證明,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工人階級就不能由自在階級轉變為自為階級,自發的工人運動就不能形成自覺的共產主義運動。同樣,如果馬克思主義沒有和工人運動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成為沒有實踐載體的空洞抽象物,喪失生命力。而其結合的本質就在於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照耀前行之路,並將其植根於中華大地,觀照中國的特殊國情,從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出發,分析解決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等基本問題,喚醒更多的勞苦大眾,為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奮起抗爭。
三
黨的一大通過的黨的第一個綱領,明確提出『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以實現共產主義為遠大理想的先進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斗爭中頑強求索的必然產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產物。中國共產黨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順應時代潮流,蓄勢待發、謀勢而動、順勢而為,以嶄新姿態,始終胸懷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勇敢擔負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從此,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國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水深火熱、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依靠的主心骨,中國無產階級有了堅固的戰斗堡壘,中國革命事業有了堅實的組織保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伴隨黨的誕生所形成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航標和推動歷史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動力。
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還具有巨大的實踐力量。在新征程上,弘揚和踐行偉大建黨精神,要求我們通過把握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分析現實問題,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道裡區家熱企均已具備條件 供熱單位客服電話看這裡2021/10/13
- 湖南衛視AI主持人亮相2021/10/04
- 足協:將禁止武漢隊注冊新球員 怎麼回事?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