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河北省最北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橫亙著一片浩瀚的萬頃林海——塞罕壩機械林場。這裡茂盛生長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春有群山抹綠,夏有林海滴翠,秋有層林盡染,冬有銀裝素裹,被譽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天堂』。塞罕壩正如其蒙漢合詞的寓意,是『美麗的高嶺』。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盛贊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2021年8月23日,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首先考察了塞罕壩機械林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你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這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塞罕壩機械林場始建於1962年。近60年來,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斗、甘於奉獻,成功營造起百萬畝人工林海,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這裡留下了太多感人肺腑的故事: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在塞罕壩乾了13年,病逝後,骨灰遵其遺願被撒在他奮戰的這片土地上;超過20對夫妻值守望海樓,幾十年如一日,望林海、觀火情;6個青春勃發、風華正茂的熱血女青年,毅然加入塞罕壩艱苦創業的大軍,在荒漠上譜寫她們的青春之歌……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用自己的奮斗、奉獻、堅守,改變了塞罕壩的面貌。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牢記初心使命,到黨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在為民服務的奮斗中綻放共產黨人的生命光彩。
塞罕壩精神閃耀在中國大地的各個角落。在建設美麗中國偉大事業中,湧現出無數『王尚海式』的楷模。福建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以『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膽魄,率領東山人民苦戰十幾載,遍植木麻黃,築起綠色長城;山西右玉縣的幾任縣委書記,一任接著一任乾,把『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楊善洲退休後紮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22年,等等。正是這樣的黨員乾部讓當地的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些綠色奇跡的誕生,都非朝夕之功,是終身奮斗乃至數代奮斗的結果。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襟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腳踏實地,艱苦創業,久久為功,一年接著一年乾,一代接著一代乾,讓大地更綠,讓中國更美。
披上綠裝的塞罕壩,成為我國綠色經濟的典范,也成為一張傳揚於世界的中國名片。美麗的塞罕壩成為京津阻沙涵水的『綠色長城』,帶來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今年2月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助力當地和周邊群眾脫貧致富的塞罕壩機械林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塞罕壩成功營造起百萬畝人工林海,創造了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典型。在2017年12月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塞罕壩機械林場被授予聯合國環境榮譽最高獎項——『地球衛士獎』。塞罕壩是美麗中國的一個縮影,中國持之以恆地為地球編織綠色新裝,打造出亮眼的『中國綠』。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綠化面積增加5%,其中四分之一的貢獻來自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作用,是全方位變革,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好、切實貫徹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綠色經濟和生態文明發展好。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雙城區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學校揭牌2021/10/14
- 湖南衛視AI主持人亮相2021/10/04
- 足協:將禁止武漢隊注冊新球員 怎麼回事?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