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②】
《山海情》熱播,知網裡短短半年內湧現出一百多篇相關論文;《覺醒年代》上線,微信裡能搜索到至少兩萬篇討論文章。如潮的評論裡出現兩種少見的現象:社交媒介上慣於嬉笑怒罵的年輕人以如此敬仰的語氣談論電視劇,少見;學者專家們以如此澎湃的熱情來贊美電視劇,也少見。
這都源自作品自身硬。而這種『硬』,實際上是深刻的文藝觀的外顯。論視覺,觀眾為什麼不看玄幻劇裡雲髻高挽、衣袂飄飄的『英雄』,卻選擇看黑臉膛、紅背心、站在漫天黃土裡的西北農民?論題材,年輕人為什麼覺得身邊故事『懸浮』,卻願意齊刷刷地回望一百年前的歷史風雲,甚至因為《覺醒年代》而紛紛遞交入黨申請書?因為這樣的作品,其故事來源是實踐,其價值歸宿是人民,具有深遠的改造現實、推動歷史進步的社會功能。而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精髓。
百年以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落地中國實踐,不斷形成新的中國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奮進新時代的珍貴經驗,同樣也是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關鍵。文藝作品與文藝評論,需要在這樣的文藝觀上同頻共振,『原理』移過來、『方法』自己造,纔能實現量體裁衣、因地制宜。
馬克思本人也曾寫過『文藝評論』。在《神聖家族》中批評法國小說家歐仁·蘇的作品《巴黎的秘密》及相關評論時,他曾一語中的地指出,這些文章的根本問題是『把現實的人變成了抽象的觀點』,『伯爵夫人、侯爵夫人、浪漫女子、看門人、公證人、江湖醫生』不過都是從一個抽象范疇造出的現實世界。考察作品中人與事是否真正來自實際、來自實踐,可以看作馬克思對文藝評論的示范。
今天的『中國具體實際』,無疑為文藝創作與評論提供了開闊的空間。這個『具體實際』,是積厚成勢、是由富而強,是數千年小康夢圓的壯闊圖景,是十四億人整體邁向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是從南國到北疆的脫貧故事,是『再也找不到一個不通電村莊』的驚嘆。紮根這樣的實踐,《山海情》纔最終把大時代裝進了小村莊。緊密跟蹤這樣的實踐,文藝評論纔能提煉出中國故事的講法,把握住講好中國故事所需要的情感基礎、社會心理、大眾訴求,引導推動更多的《山海情》出現。
同樣,弘揚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也需將馬克思的立場、觀點、方法『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抵達全人類共同價值,恰恰需要傳承中國文化精神、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傳統文藝評論留給今人很多遺產,與傳統文藝創作的特點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每每托物言志、善於妙喻說理,表達凝練節制,但又能得意境深遠。蘇軾認為陶潛的詩有一種內在充實,比喻說『質而實綺,臞而實腴』,就體現了一種傳統文藝評論的審美特征和語言張力。今天我們的文藝評論或可從中去蕪存菁,逐漸探索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中國表達,確立自己的基本話語、構建自己的命題學說、形成自己的方法思維。
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推動文藝創作和評論有效互動,增強文藝評論的戰斗力、說服力、影響力。按照《意見》的要求奮力探索,一定會有更多優秀的文藝評論湧現。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雙城區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學校揭牌2021/10/14
- 湖南衛視AI主持人亮相2021/10/04
- 足協:將禁止武漢隊注冊新球員 怎麼回事?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