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
東京奧運會賽程過半,當『00後』的小將摘金奪銀時,仍有一批多年征戰的運動員傾盡全力在續寫傳奇。在這份致敬名單裡,有『21年夢圓』的鞏立姣,有四戰奧運的龐偉,有『打了封閉也要堅持拼下這一塊金牌』的老將馬龍,有32歲站在亞洲百米之巔的蘇炳添,有產後復出再次出征跆拳道賽場的吳靜鈺……或久戰沙場,或迎來首秀,或獲得勝利,或遺憾離場,他們用多年的堅守,抒寫了不老的傳奇。
奧林匹克是一段關於運動與青春的故事。在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追逐中,青春的力量、速度與技巧在賽場上得以揮灑。所以人們常說:運動員吃的是青春飯。的確,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運動員的身體機能會逐漸下降,失去最佳競技狀態。在殘酷的競技體育中,『長江後浪推前浪』成為一種自然規律。

但奧運會不是年輕人的專屬。在奧運會的歷史上,從來不缺老將的身影。從50歲披掛上陣的欒菊傑,到43歲奪冠的王義夫,再到五次退役、五次復出的達拉·托雷斯,他們用行動顛覆了人們對於運動的刻板印象。在此次奧運會中,曾經為了給兒子治病而比賽的體操名將丘索維金娜,以46歲的年齡逐夢東京;58歲的盧森堡選手倪夏蓮與韓國17歲乒壇小將對決,被網友戲稱作『祖孫大戰』;格魯吉亞女子射擊選手妮諾·薩盧克瓦澤第9次披上奧運戰袍……豐富的經驗、純熟的技巧,成為他們一比高低的優勢。縱然鎩羽而歸,他們的堅守也足以感動觀眾。值得尊敬的不是年齡本身,而是突破自我、執著不屈的青春力量。

青春是追逐夢想的模樣。在北京、倫敦、裡約奧運會上分別拿下二、三、四名的鉛球運動員鞏立姣,終於在東京以20.58米的個人最好成績奪得金牌,完成職業生涯的最重要拼圖。她在帖文中寫道:32歲的年齡不是阻礙,沒有什麼比夢想更加值得堅持。追逐夢想,無關年齡。金牌固然是賽場上最圓滿的結果,但與年齡賽跑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青春是堅持不懈的意志。作為中國舉重隊史年紀最大的選手,37歲的呂小軍在東京再度奪冠。不為人知的是,呂小軍還是國外健身愛好者心目中的『軍神』。那健美的身材,以及背部夾硬幣、夾A4紙的挑戰,無不來自於多年如一日的自律與堅持。對於很多老將而言,他們經歷過痛徹心扉的失敗,下定了從頭再來的決心,堅持著重復枯燥的訓練。從裡約到東京,長達5年的奧運周期,或許意味著多一年的衰老與煎熬。腳上的繃帶,身上的傷疤,正是他們為了保持良好狀態而付出的代價。
青春是跳出舒適圈的勇氣。年過三十,為何蘇炳添還能取得這樣大的突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對技術動作的大膽改革。當人們說『過了27歲,運動員沒辦法繼續突破了』,蘇炳添果斷調整主力腿、增加步數、改變發力點,冒著極大的風險,將曾經訓練的肌肉記憶推倒重來。更科學的訓練、更出眾的技巧,幫助他最終突破了9秒85這個亞洲人百米極限。他說:『我相信自己,不相信什麼極限。』不甘平凡的膽識與魄力,幫助他們重新綻放。
年紀,不是青春的唯一標識。何況對於不同的運動項目和不同的運動員而言,『老將』不存在固定的年齡標准。為了祖國、向著奧運,在這場體育盛會與時間賽跑,這些『叔叔阿姨』級的運動員何嘗不是青春的代言人。他們的努力值得所有人為之致敬。
運動不只屬於年輕人。在新人與老將同臺比拼的過程中,體育精神代代相傳、永葆生機。奧運賽場之外,嘗試奔跑的幼童,堅持鍛煉的老者,都在用運動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他們共同驗證著這樣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生命不息,運動不止。
這正是:英雄非遲暮,歸來仍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