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而上,密林之中,有一種奇特而珍貴的大型鳥類,它們因頭上長有一個銅盔狀的突起,形似犀牛的角,而取名為犀鳥。
中國的犀鳥大多生活在雲南西部和南部,以及廣西南部,共有5種,分別是雙角犀鳥、冠斑犀鳥、白喉犀鳥、棕頸犀鳥、花冠皺盔犀鳥。犀鳥有『愛情鳥』之稱,雌雄犀鳥結對後,遵循『一夫一妻』制,一旦雌性犀鳥受孕,便再不出洞,在裡面繁殖下一代,雄鳥則白天覓食投喂雌鳥,晚上守護在洞口,日復一日。

花冠皺盔犀鳥
位於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的『中國犀鳥谷』可以觀測到全部5種犀鳥,而且雙角犀鳥和花冠皺盔犀鳥只在盈江地區有穩定的繁殖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犀鳥之外,在這裡還可以看見河燕鷗、灰孔雀雉、紅腿小隼等國家I、II級重點保護鳥類,是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近年來,盈江縣申報成立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大盈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雲南盈江國家濕地公園三塊保護地,劃定『雷區』、拉好『紅線』。通過強化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科研監測、科普宣教,扶持發展經濟林木等措施,森林覆蓋率從73.9%提高到76.06%。

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中國犀鳥谷』
依托著豐富的鳥類資源,盈江縣采取『政府+協會+合作社』的模式,建設觀鳥特色村寨、規范鳥類監測點、規定生態休養期、開展鳥類跨國聯合保護,舉辦『國際觀鳥節』,在全縣形成『觀鳥旅游』大環境。鼓勵群眾到鳥類監測點當志願者,從事餐飲、住宿等服務,當『鳥導』、吃『鳥飯』、賺『鳥錢』。

畫面中雄性犀鳥覓食歸來投喂孕育中的雌鳥
這種改變,最直觀的要數位於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曾經,這裡由於地處偏遠地區,晴通雨阻,貨物運輸只能靠人背馬馱,經濟基礎薄弱,一度以靠山吃山、刀耕火種的粗放方式開荒生產生活,使得當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發展觀鳥游後,當地農村民變身當『鳥導』,村民小組設立40多個鳥類監測點,每年接待觀鳥游客2萬多人次,在觀鳥旺季,每家客棧每天可帶來500元至1000元收益,收入大幅提昇。『石梯生態經驗』也因此成功入選『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十佳公眾參與典型案例。(光明網記者 張佳興 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