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新時代優秀縣委書記風采 | 旱地拼出現代農業『高地』——記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委書記劉偉
2021-07-03 11:16:14 來源:新華社  作者:

  12年,靠著敢闖敢試的乾勁、久久為功的韌性,他堅持發展有機旱作農業,成功創建了全國首批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打造了一批高效發展典型,推出了一批優質特色品牌,使當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他叫劉偉,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委書記。

  2009年到太谷工作後,劉偉便與當地農業專家一起謀劃發展路徑,想在有機旱作農業上闖出一條新路。

  『太谷是傳統農業縣,但想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不斷研究、試驗。』劉偉說。在省市兩級政府支持下,他主動與國家有關部委對接,走遍了國內的農業高新區考察、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設立山西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如今,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已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近千項。華為、阿裡巴巴、中信等知名高技術領軍企業進駐農高區,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中化先正達與農高區展開深入合作……

  『我們不僅要搭建起農高區堅固的框架,還要豐滿它的血肉,努力在有機旱作上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路。』劉偉說。

  2021年6月25日,劉偉(左一)在太谷區閆村科芯園區水肥一體化車間調研。太谷區委宣傳部供圖

  亞洲最大的藜麥基因庫、2000多份特色谷子品種、北方有機旱稻……打造農產品『特』『優』科技高地,成為劉偉在太谷的新目標。

  近日,落日餘暉灑向大地,太谷區陽邑村的100畝有機旱稻試驗田中,農民王金寶在稻田裡拔草。他告訴記者,旱稻長勢良好,10月份可收割。

  『我們試驗的旱稻只需普通水稻20%的用水量,政府提供土地、資金支持我們搞試驗。一旦試驗成功,北方乾旱地區主糧將被有效替換。』來自山西農業大學的專家董琦說。

  在太谷區范村,近2000畝荒山荒坡、撂荒地上建起了智能有機旱垣溫室。這不僅高效利用了荒山荒坡、丘陵地區土地,還通過運用智能控制、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讓溫室人力成本節約40%、節水60%,實現了『大棚上山、平川種糧』。太谷圍繞本地特色發展的功能雜糧、功能食品已銷往全國各地。

  2020年9月6日,劉偉(左三)在太谷區西曲河旱垣溫室調研。太谷區委宣傳部供圖

  『外界評價太谷時,大都會說「太谷農民富裕得很」,這是我最願意聽到的話。』劉偉說。

  在太谷12年,劉偉足跡遍布太谷各個村社,對重點農業生產地區進行『三月一走訪』,持續追蹤農民生產狀況。

  記者來到劉偉重點走訪地之一的太谷區閆村。正午陽光正烈,在閆村的蔬菜大棚區,農民韓勝亮把大棚裡的水肥閥門打開後,與記者攀談起來。

  『水肥一體化、椰糠種植、熊蜂授粉,這都是高科技玩意兒,省工還省錢,效果又好。』韓勝亮誇起了先進的大棚種植。

  記者了解到,在閆村,3600畝耕地中就有2000畝設施蔬菜。在劉偉的關心、幫扶下,閆村形成了育苗、種植、銷售一體化服務體系,平日有多家高新技術企業負責技術指導。有5畝大棚的韓勝亮,去年毛收入近30萬元。

  2020年8月23日,劉偉(右一)在太谷區農村溫室大棚調研。太谷區委宣傳部供圖

  現在,晉中國家農高區正加快建設現代科技農業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纔高地、開放高地和農村改革先行區。與此同時,太谷還通過引進工商資本上山下鄉,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農戶有了流轉土地收入、務工收入和自身生產收入,村集體通過租賃土地和經營性資產收入實現了集體經濟壯大。2020年,太谷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265元,連續3年位居山西全省第一。

  『在政府的引導下,讓科研人員闖路子,讓農民享受科研成果。以旱垣高效農業示范園項目為例,通過先行先試,不僅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更率先探索北方旱作區域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劉偉說。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