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一年一度端午節,千年民俗代代傳。端午節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民間節日之一,是中國首個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老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端午節是一個集祈福消災、歡慶娛樂、飲食文化為一體的民俗大節,其中吃粽子、賽龍舟、祭屈原是流傳久遠的民俗活動。我們今天開展這些民俗活動,要繼承傳統、與時俱進,賦予傳統文化節日以生動的時代內涵。
吃粽子要『吃』出『真理的味道』。『民以食為天。』端午節吃粽子,是具有深厚底蘊的飲食文化。在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要借用鮮活生動的黨史故事,將粽子『吃』出新意、『吃』出信仰、『吃』出『真理的味道』。今年熱播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有這樣一個情節:1920年春季,我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陳望道正在老家浙江義烏分水塘村的一間柴屋裡翻譯《共產黨宣言》,母親給他端來一盤粽子和一碟紅糖。過了一會兒母親問陳望道紅糖夠不夠、粽子甜不甜?他隨口而出『可甜了』!母親一看,他用粽子沾滿墨汁,吃得滿嘴烏黑,卻渾然不覺。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講起這個故事,闡釋了『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信仰信念讓人充滿力量』的深刻道理。心有所信,方能行遠。我們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深切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忠實信仰者和堅定實踐者。
賽龍舟要『賽』出團結的力量。『龍舟又蕩舊時波,鑼鼓頻催破浪梭。』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展示出中華民族『飛龍在天、騰雲萬裡』的磅礡之勢,賽龍舟彰顯出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賽龍舟制勝之道有三:一是『舵』的力量。一舵在手,力在千鈞。舵是管方向、管路徑的,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以最小的曲線、把握最大化的直線,相對縮短距離,在激烈競賽中取勝。二是『鼓』的力量。戰鼓催征、提振士氣,吶喊加油、勢不可擋,伴隨時代的鼓點,激發出一鼓作氣、一往無前的豪邁氣勢。三是『劃』的力量。眾人劃槳開大船,中流擊水勇向前。眾人劃槳要的是心齊勁足、協同一致,統一指揮、統一動作,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擼起袖子加油乾。這三種力量歸根到底體現出團結的力量。『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團結就是力量》唱出了中國人民的共同心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團結帶領十四億中國人民,駕駛『復興號』時代巨輪,乘風破浪、砥礪前行,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祭屈原要『祭』出家國情懷。『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傳承更多的是愛國主義精神,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蘊藏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屈原之所以彪炳史冊、萬世傳頌,不僅在於他的詞賦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更在於他懮國懮民的高尚情操、憤世嫉俗的堅貞氣節。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通過紀念屈原,將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光大,銘刻於心、見諸行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唱響主旋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偉大飛躍中,我們決不能妄自菲薄、丟掉傳統,決不能驕傲自滿、忘乎所以,樹立強烈的懮黨懮國懮民意識,『先天下之懮而懮,後天下之樂而樂』,厚植家國情懷,昇華精神境界,實現自我飛躍。
佳節民俗寓於民間傳承之中,豐富於時代發展之中,弘揚傳統文化,過好傳統節日,必須寓教於『節』、寓教於樂,把人民群眾能夠接受、能夠認同、能夠參與的方式和內容融入到歡慶節日之中。堅持傳承而不復制,順其自然、順勢而為進行創造性改造、創新性發展,使傳統節日既有民俗味道,又有時代氣息,注入時代元素、時代內涵,煥發出新的時代活力!
(作者系遼寧省錦州濱海新區人大工委原主任、遼寧省黨建研究會特邀研究員)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志願者開展重陽節助老活動2021/10/15
- 湖南衛視AI主持人亮相2021/10/04
- 足協:將禁止武漢隊注冊新球員 怎麼回事?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