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又一個粽葉飄香端午節翩然而至,端午承載著國家厚重的歷史傳統文化,是一個重要的傳承民族精神文化的載體,因此每年的端午都會喚起更多人的文化記憶,在感念端午習俗中氤氳起濃郁的鄉愁味道。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沈、更持久的力量』『端午習俗也因傳承和弘揚而深入人心』……從遙遠的農耕文明時代到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端午節的習俗因追求形與實統一,更有利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當下,中國傳統節日所賦予的文化正是我們這個民族的集體意識和價值底色,也成為國家築牢文化自信的基石。
無論是在秭歸縣的『2021屈原故裡端午文化節』大幕拉起,還是浙江雲龍鎮,10餘支龍舟在長山江上競逐爭先;無論是嘉興端午民俗文化節火熱來襲,還是各地博物館內人流湧動;無論是大街小巷各式各樣的手工香囊,還是各個地市詩人節上的詩韻飛揚……在這個處處榴花照眼明的的時節,都體現了廣大社會公眾對端午儀式感的尊崇,都折射了人們對民族精神的『心靈認同』。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是我國傳統的四大節日,而端午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而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是個多民族的的國度,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在端午構建的文化氣象中找到自己心目中的端午『模樣』。尤其是在數字化時代,網絡上的端午節『路演』更是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更能讓無論長城內外,還是大江南北的人們在文化意象中展開無限的遐思,領略端午文化的多種表達。
端午節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厚重的歷史文化,對築牢公眾的文化自信息息相關。尤為重要的是,因屈原一直是端午一個凝重的符號,是人們追求精神自由、社會公正、平等的一個偶像,是家國情懷的重要象征。在全國上下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背景下,各地開展的講故事、讀經典、觀紅色舊址遺跡等主題活動,不僅為公眾的生活注入文化雅趣,也在潛移默化中激發更多人的家國情懷,讓更多人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傳統文化如一條長河,在波光瀲灩間奔騰不息、走向遠方和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文化認同與價值觀認同的豐厚土壤,是塑造民族精神心靈認同的良好載體。把握好『守』和『變』的的辯證統一關系,在守正中進行積極創新,實現傳統文化和當下時代進行『現代相遇』,可以說,端午節為我們提供了鏡像。
歲歲端陽,今又端陽。也許一千個人的心裡,有著一千個端午的記憶和模樣,有一千種鄉愁的浮現,但無論是浪遏飛舟的團結協作精神,還是天人合一的節日理念的惦念;無論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民本情懷,還是『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進取奉獻,都是端午節文化亙古不變的傳承。
不忘本來纔能走向未來。在價值追求多元化、社會發展多樣化的當下,每一個中華兒女更應該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前行的力量,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秉承先賢遺志,以對國家、民族和人民深沈的愛和擔當,以夢為馬、砥礪前行,以初心為槳、實乾為要,在時代的畫卷上續寫中華民族的價值追求與精神渴望,在實現民族復興的偉業的征途中不懈奮斗!
濃情端午,千載悠悠!讓端午節所蘊含的精神,散發的文化清香,浸潤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田,成為我們築夢前行的動力。(金羊網文/樊樹林)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志願者開展重陽節助老活動2021/10/15
- 湖南衛視AI主持人亮相2021/10/04
- 足協:將禁止武漢隊注冊新球員 怎麼回事?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