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屈原精神與端午文化的傳承
2021-06-13 19:00:31 來源:光明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作者: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由興波

  又到一年粽葉飄香時。

  每年端午節到來時,全國各地都會舉辦各種文化慶祝活動,以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對中國文學史貢獻巨大,他開創的『騷體』對後世詩歌影響深遠,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屈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光輝的藝術形象,以《離騷》為代表的充滿積極浪漫精神的作品,充分汲取了古代神話的浪漫元素,並將其發展到非凡的高度。後世很多詩人都受其作品影響,感受到他的精神感召,創作出諸多偉大的愛國詩篇。

  漢代的賈誼寫下《吊屈原賦》,對屈原的遭遇表示深切悼惜。其實,賈誼的經歷與屈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他將自己心中的憤慨不平與屈原的懮愁幽思融匯在一起,表達對賢人失意、小人得志這種不公平狀況的極大不滿。只是,賈誼認為屈原沒有必要以死殉國,應當勇敢地活下去,同殘酷的現實斗爭到底。

  唐代大詩人李白深受屈原的影響,他在《江上吟》詩中寫道:『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詩中的屈平即屈原。李白將屈原與楚王對比,突出屈原的偉大愛國精神,而楚王只是被歷史遺忘,空自留下歷史的遺跡樓臺。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詩中曾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蘇軾晚年被貶到儋州,卻始終以一種樂觀中蘊含斗爭的精神面對,也正是受到了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精神的感召,他、雖經歷了無數的挫折,仍能保持高潔的品性。

  直到當代,屈原的精神仍然受到人們的尊崇,歷經兩千餘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雖然屈原的一生是悲劇,但他留下充滿美好理想的愛國詩篇卻永遠為後人所傳頌,那些出自屈原詩歌中的名句,我們仍會背誦;他的高尚品格和愛國精神,也廣為傳頌。正所謂『風騷傳後世,端午留千古』。可以說,屈原在後人的心目中獲得了永生。

  今天,人們通過吃粽子、賽龍舟的方式祭奠屈原,他的『求索』『愛國』精神,成為後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高尚精神。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社會的發展,端午節逐漸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人們祭奠屈原,不僅是為了祭奠屈原本人,也寄托著人們的愛國熱情,屈原精神也成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

  傳統民族節日文化蘊含著豐富而寶貴的民族精神,近年來受到各方重視。每逢春節、元宵節、端午、中秋等中華傳統節日,各地都紛紛舉辦相應的文化活動,逐漸恢復傳統的節日習俗。以端午節為例,前幾年全國多地舉辦了『龍舟大賽』,媒體也以不同形式進行宣傳報道,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播借助各種新形式獲得了巨大發展。網絡直播、短視頻、音頻、圖解、小游戲等各種新媒體傳播手段備受青睞,受眾數量呈幾何基數增長。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傳統節日文化得以深入到當代生活,它的具體形式發生了改變,不變的是後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弘揚和傳承。

  對於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歷史遺產,我們要充分認識並有效繼承下來,堅定文化自信,從學理的深入研究轉入傳播實踐的應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合理汲取傳統文化之精華,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魅力,從而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端午佳節粽飄香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