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拍攝的位於天津市西青區的南水北調中線天津乾線外環河出口閘。新華社發(孫凡越攝)
新華社天津5月27日電 題:『南水』潤津門,污水都去哪了?——南水北調全媒調研小分隊采訪札記之八
新華社記者黃垚、黃江林、王井懷
站在位於天津市西青區中北鎮的南水北調外環河出口閘看去,奔流千裡的『南水』已變得十分平靜。出口閘一側,四四方方的蓄水池『盛滿』南來之水,微風吹過,碧波蕩漾。
這裡距離南水北調中線起點1200多公裡,是天津乾線的終點,也是天津市供水的起點。『南水』從這裡進入泵站加壓送往水廠,經過處理後,通過縱橫交錯的城市供水管網,化作千家萬戶水龍頭裡的汩汩清流。
從丹江口水庫途經豫冀一路北上,『南水』在位於河北保定的西黑山樞紐『分道揚鑣』,一路繼續北上赴京,另一路則從地面『突然消失』,『鑽』入埋在地下的箱涵,奔向天津。
千裡乾渠為何『由明轉暗』?
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天津管理處主任工程師李樑說:『這是綜合評估地勢、土地資源、經濟投入等的結果。這樣不僅能使「南水」順利入津,同時也能節省土地資源。』
為了使『處於暗處』的箱涵得到有效維護,確保輸水安全,工程師們將箱涵整體『搬』到了電腦屏幕上。通過建立天津乾線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了工程管理可視化。每天11點,埋在地下的3500多個安全監測儀器就開始采集工程接縫開合度、滲水情況、混凝土應力應變等數據,等待電腦前的安全專員們研判,細小的問題得以及時解決。
通過這樣的『智慧輸水』,『南水』順利到達天津市郊子牙河北分流井。3孔箱涵在此變成4孔,繼續護送『南水』分別去往2個泵站,供應天津14個區的居民用水。天津水務集團生產技術總監韓宏大介紹,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至今已累計向天津供水超過60億立方米,1000多萬市民受益。2016年至今,累計向天津子牙河、海河等河流湖泊生態補水13億立方米。
盡管地處渤海之濱、號稱『九河下梢』,但天津是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城市。多年人均本地水資源佔有量只有10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20。上世紀70年代用水最緊張時,甚至制定了萬不得已情況下,工業分批停產和疏散城市人口的應急預案。上世紀80年代,引灤工程通水後,城市用水緊張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水資源供需矛盾仍然突出。
源源不斷的『南水』,為乾渴的天津帶來甘霖。來之不易的『南水』,在這裡每一滴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南水北調全媒調研小分隊走進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發現,與多數鋼鐵廠不同,這裡自建了一座污水處理站。8個污水池依次排開,過濾、沈淀、水解……污水從進入廠區開始,就在冒泡的池子裡走上循環利用之路。初步處理後,污水通過數排管道直通站房內,經過雙膜深度過濾生產出達標的工業用水,流回車間。
『進廠的污水大多是居民使用後的「南水」。目前,污水處理站日處理量已達到4.2萬噸,可以處理周邊葛沽鎮區域生活污水以及廠區自身產生的污水。』榮程鋼鐵能源中心主任潘玉桐說,水只進不出,像個貔貅。除了蒸發,這裡不浪費一滴水。
不只這家鋼鐵廠,作為南水北調受水城市,近年來天津非常規水利用率不斷提高。再生水利用率由2015年的30%提高到2020年的42%。全市16個區中有9個區完成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驗收,累計創建13個節水型行業,節水型企業(單位)、小區覆蓋率分別達到51.14%和41.76%,主要節水指標保持全國先進水平。
在『南水』的有力支橕下,2020年天津市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南水』潤津,不僅讓生活更加甘甜,也讓天津逐步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走出鋼鐵廠回望,煙囪高聳。『你看到煙囪上的白煙了嗎?那是水汽。』潘玉桐說,『現在就連蒸發的這部分,我們也在盡全力回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