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王嘉寧):粟裕,原名粟多珍,侗族,1907年8月10日出生於湖南省會同縣伏龍鄉(今坪村鎮)楓木村。5月23日,記者來到這裡,聆聽這片土地上流傳至今的紅色故事。
走進粟裕同志紀念館,粟裕銅像莊嚴矗立。展廳裡,靜靜陳列著粟裕將軍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解放事業立下的不朽功績。會同縣粟裕同志紀念館講解員粟夢琳為記者講述了《一張珍貴的黨員登記表》的故事。

粟裕同志紀念館攝影王嘉寧
粟裕填寫這份黨員登記表時剛滿26歲,時任紅七軍團參謀長、20師師長、政委,是一位信仰堅定、志向遠大的紅軍高級將領。他向黨組織如實填寫匯報了自己及家庭情況。他在『父母兄弟職業』一欄填上『小地主』;在『家庭經濟情況』一欄填上『有田肆佰餘擔,都是收租的,家人以收租剝削為生』;在『加入過其他政治團體沒有?何時何地加入和退出?』一欄中填寫為『1926年在常德經黨許可加入過國民黨,1927年馬日事變後,即退出』;在『是否受過黨內處分』一欄中填寫為『1928年12月,因連隊戰士鬧房子(方言,意為拉肚子)受警告一次』。『這份黨員登記表的字裡行間,體現了粟裕對黨的赤膽忠心』,粟夢琳說。

紀念館內的粟裕黨員登記表攝影王嘉寧
『仰望爺爺銅像,爺爺甚是慈祥,我們向爺爺問好,爺爺含笑不言,無聲更勝有聲,我們懂得爺爺的懮心一片……』這時,粟裕同志紀念館響起了高昂、洪亮的童聲。

粟裕希望小學的紅領巾講解員在朗誦攝影王嘉寧
正在粟裕將軍銅像前朗誦的,是粟裕希望小學的孩子們。粟夢琳向記者介紹到:『這群學生已經是第五批紅領巾講解員了,他們會定期來紀念館開展服務,向游客進行紅色講解。』會同縣粟裕希望小學校長張勛表示:『多年來,我們學校把粟裕大將的紅色教育引入了課堂教學,主要做法是讓少年宮、小小紅領巾講解員來傳承粟裕大將的精神,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對粟裕精神的認識提高了,在德育,尤其是在中國歷史文化教育當中,得到了啟蒙。』粟裕希望小學五年級紅領巾講解員梁宇祥格外認真地對記者說,『我喜歡利用節假日和同學們到紀念館為游客們講解粟裕爺爺的故事。別看我個子不高,我講解的時間可不短,從二年級開始,已經整整三年了。我很喜歡這些故事,以後還會學習更多紅色文化知識。』
走出粟裕同志紀念館,記者來到粟裕故居,故居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分東西兩院,現存的東院由前廳、正屋、橫倉樓三棟兩層木制樓房組合成二進式的獨立院落。1907年8月10日,粟裕就誕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直到十四歲纔遷居會同縣城。粟裕故居負責人、粟裕侄孫粟澤樹向記者介紹了故居的歷史,他表示:『我本來是在外面工作的,(父親去世後)我回來繼承父親的遺志,把故居好好管理下去,多講粟裕大將的事跡,多宣傳粟裕精神,讓粟裕精神在青少年、學生中代代相傳。』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志願者開展重陽節助老活動2021/10/15
- 湖南衛視AI主持人亮相2021/10/04
- 足協:將禁止武漢隊注冊新球員 怎麼回事?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