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神州巡禮|湖北:脫貧不返貧、振興不掉隊、奮斗不服輸
2021-05-22 15:50:47 來源:新華網  作者:李鵬翔、黎昌政、李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武漢5月21日電題:湖北:脫貧不返貧、振興不掉隊、奮斗不服輸

  新華社記者李鵬翔、黎昌政、李偉

  從神農氏的農業起源傳說、屈家嶺燦爛的農耕文化,到『湖廣熟,天下足』,地處華夏腹地的荊楚大地,無不閃耀著璀璨的光芒。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消除貧困、改善民生,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新的奮斗階段,湖北發揚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58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3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8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

  乘勢而上,湖北人民正在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農業振興、鄉村繁榮、人民幸福的錦繡畫卷正徐徐展開。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青龍泉社區香菇產業基地(2020年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特殊之年,書寫不平凡答卷

  『馬上這一茬香菇收尾了,收入跟預期不差,我們家這一茬香菇種植從4000棒擴大到12000棒,就是因為看准了政府的支持。』家住十堰市鄖陽區楊溪鋪鎮青龍泉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戶謝海兵說,他把香菇種植作為『養家的業』,面對疫情衝擊,當地政府電商帶貨促銷,確保了菇農收入不減。

  如今,鄖陽香菇扶貧產業園成為湖北產業扶貧的『標杆』之一。目前,園區種植香菇1000多畝,和謝海兵家一樣,來自18個鄉鎮、980多戶菇農脫貧戶,經歷住了疫情帶來的返貧風險考驗。

  戰『疫』,舉國同心,捨生忘死;疫後,遭遇大汛,再經大考。戰『疫』、戰汛、戰貧,三戰並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關鍵之年,湖北迎來『加試題』,面對特殊考驗,湖北圓滿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青龍泉社區香菇產業基地,易地扶貧搬遷戶在大棚中忙碌(2020年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在這背後,是章法有序的布局打法:

  戰『疫』不誤農時,湖北適度調整作物種植計劃,圍繞疫情防控、春耕春管、農產品銷售等,線上線下指導服務。

  戰汛講究科學,加強研判預警,以『謀』防災,以『技』減災,以『行』救災,及時補種改種,降損失、穩面積、保產量。

  戰貧不降質量,聚焦全省未脫貧的貧困人口、監測邊緣脫貧人口,強化支持幫扶。

  湖北是全國脫貧攻堅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面對世紀疫情、嚴重汛情帶來的『加試題』,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出臺了支持湖北一攬子政策,國家部委、兄弟省份積極響應號召,紛紛『拉一把』:銷售扶貧產品、對口勞務協作……湖北圓滿完成剩餘5.8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

  奮斗之姿,『不服輸』拼出『決不掉隊』

  湖北,有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省37個貧困縣、4821個貧困村,其中9個深度貧困縣、507個深度貧困村,2013年底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81萬,貧困發生率14.4%。

  面對這一份考卷,答卷的背後,充滿艱辛與挑戰。脫貧攻堅戰的決戰決勝,不僅是鄉親們『一個汗珠摔八瓣』乾出來的,也離不開全省數十萬名鄉村乾部和歷年參與扶貧的25.3萬名駐村乾部。

  他們用腳丈量荊楚大地田間地頭,換來日新月異變化——

  鄂西北邊陲,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返鄉大學生村支書翁新強帶頭發展的五味子產業,已經輻射鄂陝兩省三縣18個鄉鎮的60多個村,累計帶動回漢兩族群眾發展五味子種植基地3500餘畝,相關產品銷售額達1200餘萬元,累計帶動鄂陝兩省700餘戶實現增收脫貧。

  湖北省鄖西縣返鄉大學生翁新強(左)在田間與種植戶交流五味子栽種技術(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他們捨小家顧大家,一顆心全撲在貧困村——

  臨近退休的漢江師范學院副教授金梅紮根離家300公裡之外的竹山縣柳林鄉公祖村。在這個竹山縣南部最偏遠的鄂渝交界深山村莊,金梅鑽溝爬山、走村訪戶,走到哪裡就把笑聲帶到哪裡。

  4月8日,漢江師范學院副教授金梅(左)在竹山縣柳林鄉公祖村入戶查看村民家的大棚育苗情況。新華社發

  他們用真心真情,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這個姑娘能吃苦、有辦法。』說起『85後』駐村乾部王慶年,竹溪縣匯灣鎮榮玉村的村民無不點頭稱贊。此前,村民們看到從武漢來的扶貧女乾部帶著老人和兩歲的孩子時,心裡直打鼓。3個月後,村裡的茶產業就有了眉目,她還帶動農戶發展養蜂、貢菊和食用菌等產業。乾勁十足的王慶年,駐村到期後又主動提出延期一年。

  在脫貧攻堅中踐行初心使命,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共有96名乾部為扶貧獻出生命,他們忙碌的身影,永遠定格在崇山峻嶺之間,也定格在貧困戶心中。

  回望過去這段『太難了』的時光,湖北人民以不勝不休的決心、『滾石上山』的乾勁、闖關奪隘的氣魄,努力做到了疫情防控不放松、脫貧攻堅不耽擱、小康道路上不掉隊。

  5月20日拍攝的第四屆湖北·監利小龍蝦節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希望之光,精准施策推進鄉村振興

  新時代的脫貧攻堅,必須把脫貧質量放在首位,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檢驗。

  對癥下藥、靶向治療,纔能『拔窮根』,產業振興正是『授之以漁』的關鍵之法: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所有貧困村、貧困戶至少發展一項產業或者參與發展一項產業。立足實際精准施策,不求『高大上』,但求『特綠優』。

  在監利市朱河鎮工業園開發區的『中國蝦谷』監利小龍蝦交易中心,58家經營戶的車間裡,工人們忙著分揀小龍蝦,裝冰打包。每天70多車的小龍蝦從這裡發往全國各地。

  5月20日拍攝的第四屆湖北·監利小龍蝦節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依托各地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全省37個脫貧縣已形成54個扶貧主導產業、2060個龍頭企業,創建12個現代農業產業園、85個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初步實現村有扶貧產業、戶有致富門路。

  農業產業投入周期長,貧困戶抗風險能力弱,如何保持穩定脫貧不返貧?

  咸寧市通城縣聯合太平洋保險公司在全省創設第一份『減貧防貧保險』,率先成立減貧防貧服務中心,篩選納入監測對象3725戶,至2020年底,累計投入減貧防貧保險600萬元,支持356個家庭惠及1650人,有效阻止了臨貧易貧人群致貧返貧。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住著這麼漂亮的房子,跟原來比起來,不曉得好到哪裡去。』72歲的何協兵是通城縣關刀鎮高衝村脫貧戶,負責清掃安置點旁的街道和池塘,一年有1萬元的工資,其餘時間還能種菜、唱戲。

  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後,湖北『三農』工作重心正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新的起點上,湖北正全力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確保脫貧不返貧、振興不掉隊。

  廣袤的江漢平原上,吃湖北糧、喝長江水、品荊楚味,正成為吸引游客的熱點。荊楚派風格的美麗鄉村,讓人們記得住鄉愁。從貧困到小康,奮斗換來的幸福必將格外香甜。

責任編輯:楊金光
【專題】學黨史 明真相 【專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脫貧攻堅答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相關新聞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