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4月16日在德國哥廷根拍攝的普朗克街3號朱德故居,牆上嵌有一塊大理石紀念牌匾,上面用德語鐫刻著:『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23-1924』。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新華社德國哥廷根5月12日電通訊:中國元帥在德國小城的那段生活——探尋朱德在哥廷根的足跡
新華社記者
德國中部城市哥廷根,5月的櫻花在歷史悠久的哥廷根大學校園裡綻放,學生們腳步匆匆。
1923年,朱德來到這裡求學生活。

這是4月16日在德國哥廷根拍攝的哥廷根大學圖書館。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見證軍閥混戰、國弱民貧、列強欺凌,在那個覺醒年代,朱德試圖探尋一條新的救國救民道路。他在海外堅定了自己理想信念的基石,在馬克思的家鄉德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經歷數十年艱苦革命洗禮,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中國十大元帥之首。
在中共建黨百年之際,新華社記者專程前往哥廷根探尋朱德在德國留下的足跡。今日翻開古城的檔案,走訪故居,仍可以依稀還原出這位建國元帥彼時的風發意氣。

這是4月16日在德國哥廷根拍攝的普朗克街3號朱德故居。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求學
哥廷根大學圖書館內至今仍保留著朱德的注冊簿,紙張微微泛黃、字跡仍清晰可辨。1923年的學生注冊簿中,其中一頁的下方是朱德用德語親筆填寫的注冊信息,包括『姓名朱德』『住所普朗克街3號』『來自中國四川省』等相關內容。

這是4月16日在德國哥廷根拍攝的哥廷根大學。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在哥廷根市檔案館,歷史學家羅爾夫·科爾施泰特在一大摞有關中國留學生的材料中,也翻出了一張泛黃的登記卡。
登記卡左下方是朱德的照片,騎縫蓋著『哥廷根警察局居民登記處』的藍色印章。朱德身穿西裝,系著領帶,濃眉下雙目炯炯有神。

這是4月16日在德國哥廷根拍攝的哥廷根大學。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不同於一般的留學生,遠赴重洋前,豐富的人生閱歷已讓朱德告別稚嫩:清朝光緒年間生人,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參加過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
科爾施泰特說,上世紀20年代,不少中國留學生來到哥廷根租住在市區。朱德留學時已年近40歲,從戎多年。他在這裡拓展了視野,了解了西方工業國的情況。

這是4月16日在德國哥廷根拍攝的普朗克街3號朱德故居,牆上嵌有一塊大理石紀念牌匾,上面用德語鐫刻著:『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23-1924』。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革命
朱德的登記卡上記錄了兩處住址。初到哥廷根,他住在文德·朗特路88號,約5個月後遷至普朗克街3號。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原居留地一欄內,寫的是『柏林,維爾默斯多夫』,這是周恩來曾在柏林居住的地區。
1922年,朱德在柏林與黨海外早期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負責人的周恩來相見。朱德表達了加入共產主義組織的強烈願望。在周恩來的幫助下,朱德當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這是4月16日在德國哥廷根拍攝的哥廷根地標『牧鵝女』銅像。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履歷豐富、社會聲望較高的朱德尋求加入黨組織,一方面是他的歷史自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共產黨正如磁石一般吸引著進步青年。
今日回到哥廷根城東的普朗克街3號,仍可以看到朱德居住過的二層帶閣樓的紅色磚房。牆上嵌有一塊精致的大理石紀念牌匾,上面用德語鐫刻著:『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23-1924』。
1986年,朱德100周年誕辰之際,哥廷根市在這裡舉行了隆重的掛牌儀式,市長親自為紀念牌匾揭幕。

這是4月16日在德國哥廷根拍攝的哥廷根大學。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這裡或是朱德彼時生活的圓心,也是朱德的『革命辦公室』。據檔案記載,朱德在課業之外組織、參與了不少社會活動。
記者從市檔案中調出了哥廷根中國學生會向警方申請一次游行示威的相關文件,包括哥廷根市警察局當時對傳單審查後的存檔。傳單是一份藍色封皮的小冊子,題為《中國發生了什麼事情?》,介紹了『五卅慘案』及其發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中國工人階級悲慘的生活狀況,闡述了中國人民反帝反殖民斗爭的意義。
在德期間,由於參加聲援『五卅慘案』後上海罷工等革命活動,朱德曾兩次被捕。1925年,因形勢變化,他被迫離開德國,前往蘇聯學習軍事。1926年,他返回中國。

這是4月16日在德國哥廷根拍攝的老城區。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啟迪
今日哥廷根大學中國學聯的網頁上,還可以看到朱德在哥廷根留學的簡介。『他是(哥廷根)學聯的第二任主席。他向哥廷根的人們介紹中國,努力讓德國人理解和支持中國革命。』
這是今日的留學生介紹自己的母校時必談的故事。中國哥廷根學聯主席王佳雯說,在學生活動中總是會提及朱德的故事,他一直在激發著留學生愛國、報國的情懷。

這是4月16日在德國哥廷根拍攝的老市政廳。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不少到哥廷根旅游的中國游客會特意前往朱德的故居參觀,這裡已成為德國的紅色旅游點。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名譽院長、漢學家餘德美有多篇論文專研中共在德的早期革命者,餘德美也曾帶領不少中國學者一同回訪這些革命者居住過的地方。
她告訴記者,在今日孔子學院的課堂中也會涉及這些中國革命者在德國、在歐洲的內容,這是中國革命珍貴的歷史片段。

這是4月16日在德國哥廷根拍攝的哥廷根地標『牧鵝女』銅像。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餘德美說,朱德留學期間是德國魏瑪政府時期,各種政治思潮在德國激烈碰撞。通過在德國的學習生活,朱德了解了當地政治組織的斗爭策略、宣傳技巧以及一些德國軍隊的相關知識,這對他日後的革命生涯有不小的影響。
德國柏林普魯士協會名譽主席福爾克爾·恰普克說,朱德留學時是上世紀20年代,中國積貧積弱,在世界舞臺沒有什麼地位,正是如朱德一般的革命者一代一代奮斗,成就了新中國,成就了今天富強的中國。『他們在把一個國家向前推進。』(記者張遠、任珂、張毅榮、單宇琦、連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