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①:大同市拒門堡村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負責人張日昇為前來參觀的學生講紅色故事。
王中勛攝(人民視覺)
圖②:劉胡蘭英雄民兵班戰士到第二任老班長郭玉蓮家中聆聽革命故事。
劉亮亮攝(人民視覺)
圖③:陽曲縣黃寨鎮南留南村第一書記尤變清(右)到村民家中了解情況。新華社記者柴婷攝

百團大戰紀念碑。資料圖片
張連印——
18年讓荒山變青山
本報記者鄭洋洋
雁門關外,長城腳下,山西省左雲縣張家場村北梁,76歲的張連印顧不上擦汗,肩扛鐵鍬,穿梭於林木之間。他要將苗木基地裡的樹苗移栽到荒地上。
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張連印退休後,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左雲縣張家場村植樹,至今已經18年了。『我是一個孤兒,吃百家飯長大。是鄉親們把我送去參軍,從部隊退下來後,我要為父老鄉親們做些事。』他說。
『左雲縣的海拔和緯度較高,4月,溫濕度正合適,栽下苗後很快就能發芽。』談起種樹,張連印早已成為行家。張連印回到家鄉時,張家場村有土地1.7萬餘畝,耕地佔36%,其餘土地荒漠化十分嚴重。張連印下決心改善家鄉生態:缺水,他就打了8眼機井、修建灌溉防水渠3500餘米;苗木太貴,他乾脆自己建了300餘畝的育苗基地;沒有資金,他把全部積蓄投入其中,還動員兒女拿出了部分工資。在張連印的帶動下,縣裡不少乾部、群眾都加入了種樹隊伍。
回鄉18年,張連印共植樹205萬株。左雲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老乾部局局長池恆廣說,『他總是精力旺盛,走起路來快得像年輕人。』
如今,數不盡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經把荒山、荒坡變成了林地。張連印說,『我在這裡多種一棵樹,就多培養一名環境「衛士」。』
吳志花——
用心服務社區居民
本報記者胡健
2017年8月14日,吳志花牢牢地記著這個日子。那天,山西省懷仁市同仁家園社區成立,她擔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同仁家園是棚戶區改造的民生工程,也是懷仁市人口規模最大的社區,轄區共有12個居民小區11548戶近3萬人,居住的幾乎都是小峪、王坪、新峪等煤礦員工的家庭。
上任時,吳志花除了兜裡有一枚公章,要人沒人,要房沒房。經過努力,落實了辦公用房,吳志花馬上開始組建壯大隊伍,第一批就招了36名網格員。網格員王秀風回憶:『吳書記帶著我們一組一組地開展入戶走訪工作,登記居民信息,建起了一樓一冊、一格一圖、一戶一檔的百姓家庭檔案。』
吳志花根據社區實際情況,設計了一個涵蓋居民姓名、年齡、家庭成員、健康情況、困難情況等近20類信息的電子表格,同時建立20個微信群,隨時關注困難居民,引導鄰裡互幫互助,共議共商社區事務。
社區靠群眾,群眾靠帶動,帶動靠活動。在同仁家園社區,春節寫春聯、送福字,端午節賽旱地龍舟,國慶節組織大聯歡……各類活動搞得如火如荼,居民熱情參與。在吳志花帶領下,同仁家園社區登上了『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的榮譽榜,吳志花也成長為『山西省最美社區乾部』。
李國平——
為創新嘗試一次又一次
本報記者付明麗
今年5月,李國平的榮譽又添一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既是榮譽,更是沈甸甸的責任,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李國平說。
李國平是中國寶武太鋼集團山西太鋼不鏽鋼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首席研究員,二十六年如一日,從事不鏽鋼的新品開發和應用推廣。從長江三峽工程到港珠澳大橋,都能看到他和團隊研發的不鏽鋼產品。
『雙相不鏽鋼就像我的孩子,它的每一次成長都牽動著我的心。』李國平的辦公室櫃子裡放著一些廢鋼帶,它們見證了每次技術創新背後的一次又一次嘗試。
大學畢業後,李國平被分配至太鋼四軋廠。199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調至鋼研所。『一開始對不鏽鋼一無所知,我就每天抄書,一遍遍地背。』李國平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國平帶領團隊開發了雙相、耐熱、高氮等一系列資源節約型高性能不鏽鋼,滿足了石化、造船、核電等多行業需求。
近年來,李國平見證了『硬幣鋼』『筆尖鋼』『手撕鋼』等特種鋼材的誕生。李國平說,『產品和技術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我們會繼續創新不鏽鋼生產工藝、拓展應用領域,讓不鏽鋼產品更好服務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
版式設計:沈亦伶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延壽縣志願者開展重陽節助老活動2021/10/15
- 湖南衛視AI主持人亮相2021/10/04
- 足協:將禁止武漢隊注冊新球員 怎麼回事?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