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胸懷千秋偉業,恰是百年風華。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難險阻,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為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偉大歷史性貢獻。
回望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經據典、援古證今,賦予典故鮮活的時代價值,深刻闡釋百年大黨初心如磐、歷久彌堅的精神密碼。央視網《天天學習》特別策劃『典』亮百年系列,與您一起深刻領會。



【釋義】
《資治通鑒》記載了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慘痛的用人教訓,春秋末年晉國大夫智宣子錯誤地選擇了多纔少德的智伯為繼承人,結果導致強大的智氏家族遭致滅族之禍。為此,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評論道:『智伯之亡也,纔勝德也。』並提出『纔者,德之資也;德者,纔之帥也』的著名論斷,意思是纔能是德行的憑借,德行是纔能的統帥。
司馬光還按纔、德的不同構成將人纔分成四類:『纔德全盡謂之聖人,纔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纔謂之君子,纔勝德謂之小人。』並提出發人深省的觀點:『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因此,司馬光的人纔思想是以德為先。用人當先求有德,若纔德不能兩全,『寧捨纔而取德』。司馬光認為,纔勝德的人對社會的危害,遠比一個無纔無德之人要嚴重得多。
【解讀】
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人纔工作,在黨的成長和發展歷程中,始終把人纔隊伍建設視為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結合時代條件,汲取歷史經驗,我們黨形成了『德纔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思想;在堅持德纔兼備的同時,更加突出以德為先,把德放在選人用人的首要位置。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選拔任用乾部要堅持德纔兼備、以德為先,明確指出什麼樣的人該用,什麼樣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
根據新時代對乾部隊伍建設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20字好乾部標准,並深刻闡述:『好乾部的標准,大的方面說,就是德纔兼備。同時,好乾部的標准又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同歷史時期,對乾部德纔的具體要求有所不同。革命戰爭年代,對黨忠誠、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乾部就是好乾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懂政治、懂業務、又紅又專的乾部就是好乾部。改革開放初期,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有知識、懂專業、銳意改革的乾部就是好乾部。現在,我們提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等具體要求,突出了好乾部標准的時代內涵。』盡管各個歷史時期黨對乾部的要求不同,盡管不同時代的優秀乾部各有特點,但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是始終不變的價值底色,德纔兼備是始終貫穿的價值主線。
2016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堅持德纔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堅決防止和糾正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把黨和人民需要的好乾部精心培養起來、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
2018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嚴把德纔標准。德纔兼備,方堪重任。我們黨歷來強調德纔兼備,並強調以德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乾部在這些方面都要過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過得硬。
2020年6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提出堅持德纔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的方針,就是強調選乾部、用人纔既要重品德,也不能忽視纔乾。有纔無德會壞事,有德無纔會誤事,有德有纔方能乾成事。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繼承了中華民族歷史上重德的優秀傳統,體現了我們黨對於乾部的一貫要求,同時賦予『德纔兼備、以德為先』新的時代內涵。這些重要思想,抓住了乾部工作的核心問題,為新時代選人用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者楊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