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映紅於都河,渡口有一支難忘的歌。唱的是咱長征源,當年送走我的紅軍哥哥喲紅軍哥哥……』6日,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門口,江西省贛州市於都縣長征源合唱團正在演唱歌曲《紅軍渡長征源》。歌聲靈動悅耳,引得周圍游客競相跟唱。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門口,長征源合唱團的成員正在進行合唱(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於都河畔,長征渡口。於都縣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央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在此集結出發,踏上漫漫征途。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於都縣,瞻仰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察看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原於都縣城東門渡口,參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
習近平強調,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對於當年的情形,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副館長鍾敏仍記憶猶新。當時,她在現場為總書記講解。『從總書記一言一行中,我們感受到他深厚的紅色情懷。多年來,我們牢記囑托新長征,感恩奮進再出發。』鍾敏告訴記者,去年即便受到疫情影響,紀念館的游客接待量仍突破35萬人次。疫情期間,紀念館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實現游客『雲參觀』,並打造了『文物背後的故事』等一系列短視頻。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副館長鍾敏正在給參觀的游客介紹長征的歷史(4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於都,是一片滿懷昂揚斗志的熱土。蘇區時期,這座有著30多萬人的縣城,先後有6.8萬人參加長征。銘記歷史,是為了繼續前行。如今,新變化、新氣象在紅土地上不斷湧現,於都正以不渝初心走好新長征路。
在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中心位置的一座雕塑上,上面一句話特別醒目——『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引得游客紛紛駐足。
『梓山潭頭,吃苦兩頭;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進灶頭。』以前的潭頭村基礎設施薄弱,且長期處於貧困狀態,大多數村民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通過快速發展,2017年,潭頭村實現整村脫貧。但是,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這是江西省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航拍一景(4月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要把鄉村振興起來,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好。』潭頭村黨支部書記劉連雲說。2019年7月,潭頭村成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村民們紛紛加入,一同發展『富硒食堂』、民宿與紅色研學旅游項目。目前,潭頭村已有149戶村民入股發展『富硒食堂』,17戶村民辦起了民宿。
2019年,村民孫觀發將家中原本空著的4間房重新裝修,按照同時能容納9人住宿的規模,置辦了床、空調、熱水器等,辦起了民宿。今年春節期間,潭頭村日游客量達上萬人次,最高峰達4萬人,孫觀發家的民宿幾乎天天爆滿。

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村民孫觀發正在自家的民宿內打掃衛生(4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彭昭之攝
記者見到73歲的孫觀發時,他正為到來的游客倒上熱茶,熱情地描述著潭頭村近年來的大變化。空閑時,孫觀發向記者細數起去年可觀的收入,他說:『入股分紅、民宿收入、兒子外出務工……一共算下來有22萬多元,真是一年比一年好。』
在孫觀發的日記本上,寫著這樣一句話:『越奮斗,越幸福,生活越來越好』。(記者 鄔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