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萬象
搜 索
胸懷千秋偉業 恰是百年風華|少年英雄楊洪芝:18歲的青春永不凋零
2021-04-06 16:09:44 來源:縉雲發布  作者:

  每到清明,新建鎮七甸村重力自然村的楊建平一家都要在中堂擺下一張方桌,擺上果品、菜餚等,祭奠在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中犧牲的父親楊洪芝,中堂的木牆壁上掛著一張烈士的畫像,略顯稚嫩的臉龐,眉清目秀,穿著解放軍軍裝。

  楊洪芝有一個哥哥兩個妹妹,他犧牲後幾年,當他的大妹妹楊子娟生了一個兒子時,父親楊爐奎主張把這個孩子過繼到楊洪芝名下當兒子,取名為『楊建平』。

  『父親犧牲時只有18周歲,我外公生前一直想到臺州椒江去看看他,但路遠不便,只有每年在家裡對著那個方向祭拜。』說到這裡,楊建平哽咽了。

  清明節前夕,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刊登了烈士尋親的信息,其實縉雲這方和烈士的親屬一直有關注和聯系。4月5日,記者跟隨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去看望了楊建平。

  楊洪芝,新建鎮七甸村重力自然村人,《楊氏宗譜》記載生於1936年11月18日(農歷),名為『鴻枝』。1953年2月在本縣入伍,1955年1月18日在解放一江山島戰役中英勇犧牲,被追記二等功一次,安葬於臺州椒江的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內。

  『2005年解放一江山島50周年時我們去過椒江,我終於踏上了父親為之流血犧牲的熱土……』楊建平說從小他就知道父親是位英雄。

  時間逆流而上,回到了1955年1月18日。這天上午8時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向一江山島發起進攻。楊洪芝所在的60師178團3營10連奉命參加戰斗。楊洪芝人小但志氣高,又機智靈活,臨戰前調任連部通訊員,負責在戰斗中用信號槍和旗語與上級聯絡。

  炮聲隆隆,下午2時29分,突擊連隊登陸成功,隨即向203高地發起衝鋒。站在顯眼處手拿信號旗的楊洪芝成了敵人的活靶子,他遭到敵人火力射擊,左臂負傷流血不止。

  『立刻撤離火線!』司務長下令。

  但倔強的楊洪芝沒執行命令,依然堅守崗位。之後又2次中彈。他的雙腿因中彈不能行走,但他用手在地上爬,跟著部隊一起前進。

  連長下了三道命令讓他原地等待救援,但決意不退,緊跟著部隊,一步一步艱難地爬行著,誓死要完成自己的聯絡任務。

  疼!真疼啊!楊洪芝分明感到了鑽心的疼痛,但他爬行的雙手一刻也沒停下。

  下午3點48分,南北一江山島的四個制高點全部被我軍佔領,紅旗插上了203高地。

  在漫山的硝煙中,突然,一顆炮彈落在他身邊,爆炸掀起的大堆土石將楊洪芝深深地掩埋。

  第二天,打掃戰場的部隊把深埋在泥石堆中的楊洪芝遺體挖出,只見他一手緊握紅藍兩面小旗,一手緊握槍支,兩腳已被岩石砸得血肉模糊。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慟哭,遺體運回海門,並安葬在椒江烈士陵園的青山上。

  鑒於楊洪芝烈士在戰斗中英勇頑強、功績顯著,部隊黨委決定:追記二等功一次,並號召全體指戰員向楊洪芝烈士學習。

  走進解放一江山島烈士紀念館,可以看見他,手拿信號旗,隨時准備向前衝,紀念館為他塑像,讓他永遠活在18歲!

  在楊碧鍾心裡,堂叔楊洪芝永遠活著,『我今年80歲了,他比我大6歲,86歲了。』坐在中堂的凳子上,楊碧鍾宛然看見一位少年正在認真地編著竹篾。『他小時候學做篾,還沒學出師就報名參軍了。他常在這兒做篾活。』楊碧鍾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正月,叔侄倆去裡西岩(一處地名)玩,他就要堂叔背他,堂叔二話不說,背起他就爬山,『有100多米長的路吧。』

  後來,楊碧鍾去讀書,楊洪芝去參軍,兩人就沒聯系了。得知楊洪芝犧牲時,楊碧鍾很難過,又很敬佩他,『他人很忠實,這和他後來在部隊英勇無畏,忠於祖國忠於人民是一脈相承的。』

  楊家的家風好,父親為人正直,解放初是農會長,村裡人都叫他『農會長』,不叫名字。他曾把大兒子送去參軍,但因為身體原因又回來了。

  受烈士精神的影響,楊建平的兒子楊鎮長大後也去參軍。從小他就聽著烈士故事長大,在心裡埋下了一顆參軍報國的種子。

  如今,楊鎮退伍回家,在一家廠裡上班。每次回家,他總是要到中堂那瞻仰下爺爺的遺像。現在,他有了一雙女兒,他要把爺爺的故事講給她們聽。

  楊建平一家

  『生活在英雄曾經生活過的房子裡,挺好的。』楊鎮說。

  楊家老房子外面有條小路,通往村口,時已四月,草青青,樹綠綠,流水淙淙,一年又一年,它們一直在等著一位少年回來……

責任編輯:孫嵐

【專題】2021網絡中國節·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