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一下班,重慶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許金山就驅車出發,直奔距重慶主城5個小時車程的城口縣。為研究和推廣大巴山中蜂養殖,他已經把這個重慶最偏遠的縣當成了第二個家。
城口,位於大巴山深處,山裡的冬天寒風刺骨,冷氣順著衣縫往裡鑽。夜裡12點多纔到,第二天一大早,許金山就往蜂場趕。『蜂種很成熟,下一步要增強抗病能力。蜂箱數據的智能化采集方面,還有幾處難題待突破。』看系統、查蜂箱,就蜜蜂過冬的細節,許金山對蜂場負責人鄭勇叮囑了一遍又一遍。
許金山與城口縣結緣於2015年10月。那年,許金山為學校扶貧項目到城口考察,發現當地很多農民養蜂取蜜。『大巴山中蜂質量優秀,但是農民沒有技術,就是「看天收」。蜂群一兩年後就退化飛走了,老百姓無法獲得穩定收益。』許金山說,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跑遍大巴山區,遍訪全縣蜂農,那兩年,許金山一有閑暇就奔大巴山,車子一年跑了10萬公裡。『有時候兩三天,有時候一周,所有村子都去遍了,住過鄉鎮賓館,也住過農戶家裡。』許金山說,『最高興的是找到野蜂群,拎著口袋就去收。』
研究蜜蜂,被蜇是家常便飯,許金山笑稱自己『疼還是疼的,但已經疼出免疫力了』。在一次又一次被蜇的過程中,他和團隊從搜集的140多群蜜蜂中逐漸培育出產子率、采集力能長期保持穩定的新一代中蜂。
科研任務圓滿完成了,但許金山還想再多做一些。他主動申請成為城口縣的科技特派員,和團隊成員一起組建城口中蜂特派員團隊,『作為一名黨員,我希望能把研究成果應用在脫貧攻堅戰場上。』
從此,大巴山就成了許金山的課堂,山裡的蜂農都成了他的學生。田坎上、院壩裡,許金山在蜂箱旁給蜂農現場解決問題。對貧困戶,他免費贈送良種蜂群。
許金山說,鄉親們特別淳朴,經常下了課也不願讓他走,一定要請他到家裡吃一口臘肉,喝一口米酒。
『以前,城口人養蜂不知道怎麼管,一箱蜂最多能養兩年,一年產蜜也就5到10斤。有了許教授的研究,現在一箱平均多產5斤蜜,而且質量也上了臺階,價格也更俏了。』鄭勇說,質量最好的高山蜂蜜,一斤能賣500多元。
在蜂群數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城口縣蜂蜜產量已由2017年的720噸增長到2020年的1200噸,產值從8640萬元增長到1.8億元。
『特別有成就感,這也是支橕我在大巴山奮斗的動力。』許金山說,他正在改進智慧養蜂系統,研究無人蜂場,希望讓蜂農不必再苦守高山蜂場,拿起手機就能養好蜜蜂。
- 『冷資源』助力『冰雪游』2021/01/04
- 方正:築巢引鳳棲 園區添活力2021/10/29
- C羅發文確認喬治娜懷上雙胞胎 他已有4個孩子了2021/10/29
- NBA球員年收入排名出爐 詹姆斯居首 前十名都有誰?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