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題:『大國的樣子』——2020年中國元首外交的世界回響
新華社記者郝薇薇
『今年將作為一切都改變了的一年而被人們銘記』,回望即將過去的2020年,有著170多年歷史的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寫下這樣的話。
這一年,無數個體遭遇生命和生計的變故,眾多國家經歷發展和治理的考驗,全球合作面臨重大挑戰,國際格局加快調整腳步。與此同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產模式、新的理念主張正改變著世界的面貌,創造著機遇,帶來了希望。
這一年,是世界危中尋機的一年,也是中國迎難向前的一年。以元首外交為引領,以團結抗疫為主線,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為人類謀健康,為世界謀穩定,在危機時刻、巨變之年,彰顯大國擔當、大國風范、大國智慧。
『中國持續證明自己是患難時刻的真朋友』『我們將堅定與中國這樣重要而負責任的國際伙伴繼續合作』『過去一年,中國的作用變得尤為重要』……這是2020年中國元首外交的世界回響,更是國際社會對『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一中國角色的信任與贊譽。
率先示范、以身作則的大國擔當:『團結合作纔是人間正道』

12月23日,在巴西聖保羅州,布坦坦研究所所長迪馬斯·科瓦斯、聖保羅州衛生廳廳長讓·戈林希泰恩和聖保羅州抗疫中心執行協調人若昂·加巴爾多(從左至右)出席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科興公司新冠疫苗具備有效性。新華社發(拉赫爾·帕特拉索攝)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3日,巴西聖保羅州政府和布坦坦研究所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科興公司新冠疫苗具備有效性。布坦坦研究所所長迪馬斯·科瓦斯興奮地說:『對巴西科學界來說,這是歷史性的一天,也是為巴西民眾帶來希望的一天。』
全球疫情持續嚴峻,新冠疫苗成為希望之光。2020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鄭重宣布:『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言而有信、說到做到。2020年10月8日,中國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簽署協議,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埃塞俄比亞外交官葛乃天感言:『作為疫苗研發的領先大國,中國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並作出承諾,對非洲和世界至關重要。』

4月8日,在緬甸仰光國際機場,工作人員搬運中方捐贈的抗疫物資。中國政府派遣的抗疫醫療專家組當日抵達緬甸最大城市仰光,中方捐贈的一批防護用品、醫療設備和中成藥等抗疫物資也隨機抵達。新華社發(吳昂攝)
『團結合作是抗擊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全力挽救生命是當務之急』——這是中國在全球戰『疫』中一以貫之的行動邏輯。發起新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全球人道行動,開展最大規模的『雲上』抗疫交流活動,承擔全球抗疫物資最大供應國的責任,成為二十國集團成員中緩債金額最大的國家,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發揮關鍵領導作用……面對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中國積極投身國際抗疫合作,展現大國作為與擔當。習近平主席密集開展『電話外交』『書信外交』,先後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親自主持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為全球戰『疫』凝聚強大合力。南非獨立在線新聞網站評論稱:『中國正在向我們展示「人道待人」的真正含義,並表明自己是一個負責任的全球大國。』

3月16日,在比利時列日機場,工作人員將口罩包裹運下飛機。來自中國的30萬只口罩當地時間16日中午運抵比利時列日機場。這是歐洲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比利時首次得到大規模外來援助。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相互疊加,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持續攪局,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不斷擴大,人們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追問從未如此強烈。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問,中國主動應變,深刻作答,為全球擺脫當前危機提供思路,為重塑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指明方向。
這是舉世矚目的『聯合國時間』——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的時間節點,習近平主席再次登上這一最重要多邊舞臺,就後疫情時代人類將面對什麼樣的世界、中國將為世界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國際秩序等時代命題,全面闡述中國主張。

在南蘇丹首都朱巴的一處新冠病毒檢測機構,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成員與南一線醫護人員交流(8月21日攝)。新華社發(中國駐南蘇丹大使館供圖)
這是成果豐碩的『多邊外交月』——從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會議到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從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2020年11月,習近平主席連續出席四場重量級多邊『雲峰會』,就加強國際抗疫合作、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等關鍵問題,密集提出中國方案。在中國積極推動和與會各方共同努力下,上合組織成員國領導人發表了關於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6份聲明,金磚國家制訂了《金磚國家經濟伙伴戰略2025》,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通過了《2040年亞太經合組織布特拉加亞願景》。
12月12日,氣候雄心峰會吸引全世界目光。在這場紀念《巴黎協定》達成5周年的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了『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等一系列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最新舉措,對《巴黎協定》框架下的2030年目標進行了全面更新和提高,明確了中國落實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目標的路線圖。這一『綠色宣言』,再次證明『中國正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斗爭的先驅』。
率先示范、以身作則、主動作為,2020年,中國擔當給世界留下深刻印象。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馬凱碩說,在應對疫情、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全球挑戰方面,中國樹立了『積極榜樣』,期待中國繼續為世界『提供領導力』。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專家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與柬埔寨多家醫院的醫務人員分享、交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4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崔博文攝
共謀發展、共享紅利的大國風范:『為各國共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果帶來更多機遇』
中國巨輪將錨定怎樣的航向,中國發展將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隨著東方力量在世界舞臺的壯大,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具有牽動各國發展、關乎世界未來的重要意義。
無論是開展雙邊交往,還是出席多邊活動,習近平主席在各種外交場合主動回應外界關切,系統宣介中國發展新政策、新理念,全面闡釋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內在關系。

開往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武漢)班列從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駛出(3月28日攝)。這是自疫情防控以來,從武漢開出的首趟中歐班列。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廣闊市場和發展機遇』『這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我們將不斷提高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坦誠的話語、形象的闡釋,進一步增強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信心,進一步激發了世界各國與中國開展互利合作的熱情。

滾裝貨船『勞拉』輪駛入海口秀英港。這是海南自貿區政策實施以來的首艘汽車外貿船(2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楊冠宇攝

10月26日拍攝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內的Model 3汽車。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這一年,世界進一步感受到中國開放加速度的磁石效應。從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持續『瘦身』,到自由貿易試驗區再度擴容,再到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深圳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實施方案發布實施……盡管外部環境逆風逆水,中國開放的大門卻越開越大。『預計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在數字經濟、互聯網等領域持續擴大開放』『願同更多國家商簽高標准自由貿易協定』……這些開放新前景、新宣示鼓舞世界。彭博新聞社報道稱,國際投資巨頭紛紛看好中國巨大機遇,制定來華發展專門戰略。

12月18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當地民眾在華人商鋪采購聖誕季用品。物美價優的中國商品成為許多阿根廷人的節日首選。新華社發(馬丁·薩巴拉攝)

觀眾在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中軸景觀大道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專題展區參觀(9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潘思危攝
這一年,世界進一步見證了中國合作大手筆的榜樣力量。服貿會、進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人氣滿滿,亞投行『朋友圈』繼續擴大,『一帶一路』建設逆勢前行……在全球經濟的至暗時刻,中國盛會、中國倡議、中國方案為世界帶來暖色與生機。結合疫情形勢,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提出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蘇之路、增長之路。法國中國問題專家索尼婭·布雷斯萊感慨,當一些國家走上自我封閉的道路,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開創互利共贏的合作局面。俄羅斯科學院國際關系學者謝爾蓋·盧科寧高度評價中國推進國際合作的努力:『中國樹立的榜樣將推動其他國家保持開放。』

在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消費者在第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一帶一路』國際展區選購商品(11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

人們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進博會消費品展區參觀(1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李任滋攝
這一年,世界進一步體悟到中國新發展理念的啟迪意義。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舉世矚目的中國發展奇跡不斷激發世界探尋中國發展經驗的熱忱。從脫貧減貧,到創新增長,再到綠色發展……中國作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引領者、推動者的角色進一步凸顯。面向世界,習近平主席強調,各方要利用好疫情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加大對數字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加強科技創新合作,釋放數字經濟潛力。這一中國主張作為二十國集團共識首次寫入領導人宣言。
『各國走向開放、走向合作的大勢沒有改變。我們要攜起手來,共同應對風險挑戰,共同加強合作溝通,共同擴大對外開放。』這是復興中國的時代視野,也是振興世界的合作宣言。

工作人員在位於重慶高新區高新大道的5G基站建設現場作業(4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聚同化異、和合共生的大國智慧:『要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
2020年12月9日晚,新華社以千餘字的長篇幅播發了習近平主席同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的新聞稿。這是疫情發生以來中法兩國元首第五次通話。
兩位領導人就下階段雙多邊合作進行了討論,並達成8項重要共識。這場成果豐富的『電話外交』再次印證了習近平主席講的一句話:『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可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共同發展。』

11月11日,在西班牙瓜達拉哈拉市的菜鳥海外倉,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商品。新華社記者孟鼎博攝
聚同化異、和合共生,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氣質,也是新中國外交的優秀傳統。邁入大變局的時代,面對政治病毒對合作的破壞、認同政治對團結的侵蝕,中國在堅定捍衛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同時,堅守大家庭和合作共贏理念,廣交朋友,廣結善緣,倡導不同國家求同存異、共同發展,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和諧共生。

這是5月10日拍攝的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首個多跨連續梁合龍現場。雅萬高鐵項目是中國高鐵全系統、全要素、全生產鏈走出國門的『第一單』,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標志性工程和印尼國家戰略項目。新華社記者杜宇攝
這樣的交往故事讓中國與世界情誼更濃。在內比都瑞山茵賓館,習近平主席向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贈送記錄她母親『中國情緣』的珍貴老照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為柬埔寨太後莫尼列鄭重佩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勛章』;蘇聯衛國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前夕,同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電話,向他和俄羅斯人民致以熱烈的節日祝賀;在中老兩黨兩國重要關鍵時期,同老撾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再次通話,就治國理政深度交流……

這是10月21日在老撾萬象省航拍的建設中的萬萬高速橋梁(右)和中老鐵路橋梁(左)。新華社發(雲南建投集團供圖)
這樣的合作成果讓中國與世界利益更融。2020年11月15日,東盟10國和中國等5個對話伙伴國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世界最大自貿區就此誕生。9月14日,在中德歐領導人『雲會晤』中,中歐雙方宣布簽署《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並決定共同打造綠色合作伙伴、數字合作伙伴關系。東盟與歐盟,一位近鄰,一位遠朋,2020年中國分別成為它們的最大貿易伙伴。合作共贏、合作共擔、合作共治,面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的挑戰,中國方案成為世界難題的破解之道。

這是11月15日在越南首都河內拍攝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儀式現場。新華社/越通社
和合共生,命運與共。2020年,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彰顯時代價值的一年,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的一年。
從2015年在第70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五位一體』的總體路徑,到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演講中進一步提出建設『五個世界』的總體布局,再到2020年在第75屆聯大會議上結合國際社會對疫情的反思提出重要的『四點啟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完善。

運送集裝箱的貨車准備進入中國-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青島多式聯運中心(11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李紫恆攝
從首次提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上合組織四個『共同體』,到全面闡述開放包容、創新增長、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亞太命運共同體;從與越來越多的友好伙伴構建雙邊命運共同體,到進一步打造周邊、亞太、中國-東盟、中非、中阿、中拉命運共同體,中國與世界共建命運共同體之路越來越堅實寬闊。
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對習近平主席說,印尼願同中方一道努力,維護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和地區和平穩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裡指出,面對人類未知挑戰,各國尤其需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應對。

這是5月2日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拍攝的建設中的烏本戈立交橋項目。烏本戈立交橋是坦桑尼亞政府主導的第一個立交橋項目,主要由一座三層立交橋和配套分流道路構成,由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東非有限公司承建。新華社發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真誠呼吁:『讓我們團結起來,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為國家擔當,對世界盡責。
這就是大國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