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齊魯大地描繪小康新畫卷
2020-08-17 10:59:57 來源:新華社  作者:

  新華社濟南8月15日電 題:幸福小康入畫來——齊魯大地描繪小康新畫卷

  新華社記者袁軍寶、邵琨

  從泰山之巔到黃河兩岸,從魯西平原到黃渤海之濱,科技賦能,傳統農業加速向自動化、智能化的『高大上』現代農業轉變;水更清、山更綠、環境更優美,生態經濟帶來『金山銀山』;向海而興、向海圖強,耕海牧漁昇級換代,海洋經濟挺進新藍海……

  山東正奮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一幅生產美產業強、生態美環境優、生活美家園好的幸福小康『齊魯畫卷』越繪越清晰。

  這是8月8日拍攝的應用5G技術的山東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隍城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海上平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安居樂業,灘區、沃野面貌日新

  一百多年前,黃河奪道大清河從山東入海。每臨大汛,黃河水就像脫韁野馬,裹挾著泥沙衝出河槽,莊稼絕收、房倒屋塌、家當全無。『三年墊臺、三年蓋房、三年還賬』,曾是山東黃河灘區群眾的『三三宿命』。

  如今,60萬灘區群眾期盼已久的『安居夢』即將夢圓。在位於黃河灘區的山東菏澤鄄城縣舊城鎮大邢莊村臺建設現場,村民們看著已經建成的一排排二層小樓,滿懷期待,按計劃他們9月份即可搬進新居。

  『真沒有想到還有這麼好的事,以後再不擔心黃河發大水了。』舊城鎮北王莊村72歲的村民李忠文說,他此前因水患已搬過三次家,『現在就想著早日搬進新房子』。

  盯緊『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群眾打破『宿命』,迎來新生活。與此同時,山東加速農村產業振興,『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生產方式正在被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所取代。

  走進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西瓜大棚,滿眼圓玉堆綠,一個個『小巧精致』的西瓜吊在瓜藤上。在這裡,每株西瓜都有檔案、編號;氮磷鉀濃度和水分含量自動監測,自動澆水、施肥;大數據分析指導種植,一部手機管理整片大棚。

  『把土地流轉給了產業園,每年每畝租金就1000多元,在這裡打工一個月還有4000多元工資,兩份收入,比原來可強多了。』73歲的寒亭區固堤街道牟家莊子村村民牟紀柱說起新生活、新收入,言語中透著高興。

  這是7月21日拍攝的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西瓜大棚內的西瓜。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機械化、自動化的同時,許多農產品生產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工業化,展現出強勁生產力。在濟寧鄒城市大束鎮,一個現代化的蘑菇小鎮正在崛起,蘑菇科創園、蘑菇主題公園等重點項目已建成投用。小鎮中的山東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現代化金針菇生產線上,接菌、養菌、培育、包裝等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數字控制,金針菇一天的『收成』高達32萬斤。

  『來公司上班前,我見過別人種蘑菇,但沒見過這樣種蘑菇的。』在友泓公司車間工作的當地村民楊發慶笑著說,現在工資收入將近5000元,『不用再背井離鄉出去打工了』。

  工作人員在濰坊市寒亭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西瓜大棚內查看西瓜長勢(7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新農村有看頭、新農業有乾頭、新農民有奔頭。到2018年底,山東全省3年累計減貧251.6萬人,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糧食總產量連續6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肉蛋奶總產量穩居全國首位;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萬元,比2015年增長近四成。

  山綠水清,『窮窩窩』變成『香餑餑』

  山東菏澤巨野縣核桃園鎮前王莊村是一個有著約600年歷史的『石頭寨』,由於無序開采山石資源,這裡的生態一度破壞嚴重。村民王允領說:『那時候,一個小青年從莊這頭走到莊那頭,就變成個白老頭。』

  2015年,當地開始封山禁采,關停了所有礦山,並投資綠化荒山3000多畝,通過招商引資打造懸空玻璃橋等『網紅』打卡景點。不久前,前王莊村石頭寨古村落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曾是石子運輸司機的王允君在村裡經營起農家樂和超市,還設計了不同風格的房間,開起了民宿。『游客來了就歇歇腳、喝喝茶。環境好了,我的收入也增加了。』他說。

  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在這樣的變化中,許多農民、漁民體驗見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是7月24日拍攝的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長山島內的一些民宿和漁家樂(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在濟寧市微山島上,清風吹來,萬畝荷葉隨風擺動。當地漁民李玲指著湖面告訴記者,此前湖裡有很多光伏電板、網箱、圍網,後來都進行了清理,並且周邊一批煤礦、采石場也關了,微山湖變得乾淨又漂亮。

  隨著山、河、田、林、湖、草、大氣生態系統的逐步修復,絕跡多年的小銀魚、鱖魚等對水質要求比較高的魚類再度現身。得益於此,李玲開起了漁家飯店。她說:『現在水好了,魚的品種也多了,好多都是回頭客,節假日時都預訂不上,日子比原來好多了。』

  如今,在山東威海、淄博等地,還有一批『愚公』正在『修山』。在魯中山區,山東金潤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十年如一日,投入數億元,修復破損山體、改良土質土壤,累計實現土地退耕還林4600畝,綠化美化面積3000餘畝,種植花卉樹木310萬株,山體植被覆蓋率達到99%。

  『原來是「窮窩窩」,現在吃上旅游「香餑餑」。』在金潤公司打造的三水源景區做綠化工作的當地貧困戶村民馬貴芬說,她每月工資兩三千元,還有貧困戶分紅,『日子越過越舒坦』。

  向海圖強,耕海牧漁乘風破浪

  海岸線佔中國海岸線總長度六分之一的山東,有著天然『藍色』優勢。依海而興、向海圖強,山東在經略海洋中帶動群眾致富奔小康。

  說起這些年的變化,煙臺市長島上的北長山鄉北城村村民感觸良多。大約十年前,當地漁民為了追求高產量,養殖密度過大,海洋環境遭到破壞。

  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北長山鄉北城村村民王惠安在家中整理養殖用具(8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近年來當地通過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養殖戶』模式,實現科學養殖、綠色養殖,並進行統一收購銷售,既防止了水質污染,也避免了經銷商壓價,大幅提昇了漁民收入。

  『我養殖扇貝,一年毛收入250萬元,比以往增加5成左右。』漁民王惠安高興地說。如今,漁民富了,村裡也變了大模樣,有了現代的群眾活動中心、時尚的音樂噴泉廣場,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東海洋漁業不斷創新,發展出了新模式。今年7月,全國首座大型智能化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正式投運。該平臺配備自動投喂、環境監測、船舶防碰撞等系統及無人船、水下巡檢機器人等全球領先技術設備,可實現生產全過程智能化控制。『煙臺人耕海牧漁,邁出了新步伐。』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局長李傳強說。

  這是7月24日拍攝的全國首座大型智能化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1號』。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工作人員在山東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隍城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海上平臺上檢查5G設備(8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玩』著就能賺錢,海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越來越成為漁民致富新路徑。從單純養魚延伸到放魚、釣魚、賞魚、品魚、識魚、加工魚、售賣魚一條龍,『一條魚』產生了『多條魚』的價值。

  在榮成市,有一個名叫『青魚灘』的地方,此前因嚴重過度捕撈,魚蝦資源幾近枯竭。近年來,依托尋山集團,青魚灘探索『村企合一』『集團化鄉村振興』模式,已發展成海珍品苗種繁育基地、海上生態養殖基地、海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生態休閑旅游基地。不少游客在這裡捕撈海產品,還有的在海上餐飲、住宿。

  青魚灘社區居民劉海燕說:『村裡過節有福利,老人有養老金,誰家有困難還有補助金。』據尋山集團黨委委員、辦公室主任孫保通介紹,去年僅社區居民福利發放、養老等方面的投入就超過1800萬元。

  工人在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北長山鄉北城村合作社辦的海鮮加工企業內對扇貝進行加工、包裝(8月10日)。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科技賦能正推動海洋經濟挺進新藍海。其中『藍色藥庫』引人注目:用海藻提取物研制的藥物,為治療阿爾茲海默癥開闢了新路徑;用螃蟹殼提取物制作的血管支架,更加安全可靠。

  『我回鄉創業,就是准備大乾一場。』站在海邊,3年多前回到家鄉長島創業,如今開辦漁家樂已擁有20多名員工的李解,對未來,滿懷憧憬。

  李解在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長山島自己開辦的民宿內打掃衛生(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這是7月24日拍攝的李解在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長山島內開辦的民宿。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李解在山東省長島綜合試驗區南長山島自己開辦的民宿裡查看(7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責任編輯:邱浩

【專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