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地方新聞
搜 索
甘肅瓜州:農業創新『老』產業 走出致富新活力
2020-08-06 19:34:2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

  8月初,在甘肅瓜州縣西湖鎮北溝村機采棉生產基地,工人正在澆水、除草進行田間管理。放眼望去,8000畝的機采棉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機采棉長勢良好,豐收在望。陳曉龍攝

  瓜州縣西湖鎮北溝村位於距縣城1.5公裡,共有七個村民小組520戶2054人,其中貧困戶93戶147人,共有耕地10911畝,以種植棉花為主。

  針對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土地撂荒棄耕風險高、小農經營效益低等突出問題,瓜州縣西湖鎮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以『三變改革』為抓手,圍繞土地集約化、產業規模化的要求,緊盯探索吸納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土地整治,全力打造萬畝優質機采棉種植基地,趟出了一條產業富民的新路子。

  今年,瓜州縣西湖鎮持續深化與新疆哈密天雲棉業有限公司的合作,采取『連片流轉、就地務工』的方式,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在北溝村新增機采棉種植面積1000畝,配套節水灌溉設施5套,簽訂土地流轉協議520份,預計可輸轉勞務300餘人,年產優質機采棉2600噸,強化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新技術應用推廣,真正打造成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種植、標准化生產、科學化管理的『全鏈條』優質機采棉生產基地。

  機采棉種植。陳曉龍攝

  『傳統的棉花種植模式每畝地水費大概120元,機采棉節水灌溉每畝大概是40元,費用降低了66%。』瓜州縣西湖鎮北溝村黨總支書記柳傑算起了精細賬,『按照每畝地產出棉花350公斤計算,人工采摘一畝地至少花費700元,而機采每畝地僅花費150元,節省成本550元。同時,無人機施藥、水肥一體化灌溉等措施節省不少化肥農藥投入。引進大企業建設機采棉生產基地,也減少了棉花收購、運輸等流通成本,節省的錢可以提高地租來增加農民收入,農戶還能在基地務工增加勞務收入,真是一舉三得的好事。』

  瓜州縣西湖鎮北溝村村民王文東有耕地30畝,2019年開始,王文東將自家其中10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用於種植機采棉。

  『以前都是人工種植,施肥,采摘,成本高,收益低,出售棉花還要自己找車排隊,有時候賣一車要排一天隊纔能賣掉,10畝地棉花得好幾天纔能賣掉。自從土地流轉後,我們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而且也不愁銷售,合作社與新疆哈密天雲棉業有限公司合作僱傭我們打包棉花,不僅節省了很多勞力和時間還有務工收入,去年,我流轉出的每畝土地收入,比自己種要高出300元。』王文東說。

  技術人員給農戶講解機械注意事項。陳曉龍攝

  近年來,瓜州縣西湖鎮大力推廣精良播種、智能節水、無人機病蟲防治,水肥一體、采棉機采收等智慧農業技術,從節水、節肥、節料、節能等多方面入手,減少農業生產資料投入、降低物化成本,預計每畝總成本可降低30%以上,打破了傳統小農生產的局限,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土地的附加值,著力打造萬畝優質棉花生產加工基地,建成了全縣最大的土地集中流轉樣板區,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下一步,我們將引進市場主體,整合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加強土地流轉力度提高土地集約化現代化管理水平,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轉型昇級,實現向土地要效益到向技術要效益的轉變、傳統農業向現代智慧農業的轉變,最大限度的整合土地資源和技術資源,持續挖掘潛力釋放價值,不斷夯實農民增收基礎。』瓜州縣西湖鎮黨委書記馬明說。(經濟日報記者李琛奇通訊員朱丹丹陳偉陳曉龍)

  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連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