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國內  >  國內要聞
搜 索
【你笑起來真好看】『九個山嫂』唱出一臺『脫貧大戲』
2020-08-06 19:34: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九個山嫂』在蔬菜地裡的合影。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8月5日電(李海嵐)『眾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在重慶市武隆區後坪鄉白石村,就上演了諺語裡的故事——『九個山嫂』唱出了一臺『脫貧大戲』。

  後坪鄉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一直與『偏遠』『貧窮』掛鉤:基礎設施落後,產業空虛,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都是婦女老人孩子。

  『九個山嫂』之一的『頭嫂』張樹學一家曾是村裡貧困的典型。家裡兩位老人相繼病重需要醫治,兩個孩子上學需要供養,雖然吃苦耐勞的張樹學把農活乾得很漂亮,但僅夠一家人『糊嘴』,唯一的經濟來源就靠丈夫李明江外出打零工。

  但如今,張樹學不僅橕起了自家的『半邊天』,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還帶領村裡的老百姓們一起脫貧致富。

  『頭嫂』張樹學。新華網發

  『三家四靠糟了糕』

  故事還得從『三家四靠糟了糕』說起。白石村雖然位置偏遠,但生態環境好污染小。2018年初,福建蔬菜老板黃建貨走進白石村,當即決定在該村大力發展有機無公害蔬菜產業,並承諾包種子、包技術、包回收,當地農戶只需要出土地、出勞動力。

  張樹學感到擺脫貧困的機會來了,踴躍加入發展隊伍。自己家的2畝地不夠,她還想方設法另租了40畝地,信心百倍地種上苦瓜、絲瓜、黃瓜、香瓜、蘿卜、大白菜等多個蔬菜品種。當年夏天,黃老板兌現承諾,回收了一半的苦瓜、絲瓜、黃瓜、香瓜,張樹學領到了6000元,但除去成本所剩無幾。

  2018年冬,白蘿卜要上市了,因不施化肥,不打農藥,蘿卜的個頭很小,產量也低,但口感佳品質好。張樹學還盼著靠蘿卜能換點辛苦費,然而,黃老板的身影卻未出現在白石村。

  2019年春,村民黃光全在村裡帶頭發展蔬菜種植,勤勞的張樹學沒閑著,又積極加入蔬菜種植隊伍務工,掙工錢。但出人意料的是,2019年6月,蔬菜剛開始上市,黃光全卻遠赴非洲打工去了。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這位朴實的農村婦女不禁失了神,『難道種菜真看不到希望嗎?』

  『山嫂』們在地裡勞作。新華網發

  『眾人拾柴火焰高』

  希望不在於靠別人,而在於靠自己。

  『雖然帶頭人走了,但種蔬菜的隊伍沒散,鄉親們還能一起乾』,在村民們的鼓勵下,張樹學決定當個『菜司令』,挑起蔬菜種植領頭羊的擔子,帶領鄉親們把蔬菜產業發展下去。

  產業如何發展?隊伍如何分配?『菜司令』明確:每個成員都要投入土地和勞動力,土地多少不計算,但每天的勞動按小時計算,15元/小時。蔬菜銷售後除去成本再談分成。

  說乾就乾!張樹學帶頭投入4畝地,貧困戶李朝碧投入3畝,貧困戶江學書投入5畝,貧困戶江學超投入5畝。除貧困戶外,非貧困戶也跟著張樹學乾,張躍權、許田素、王淑芳、豆玉淑、肖祥淑分別投入土地2畝、3畝、3畝、2畝、3畝。

  4戶貧困戶,5戶非貧困戶共投入土地30畝。種菜隊伍全是清一色的留守婦女,最大年齡70歲,最小44歲,『九個山嫂』也由此而來。

  『九個山嫂』在村裡開了個好頭,不少在外務工的村民得知後,紛紛將自家的土地自願交給『菜司令』免費種菜。截至2019年年底,張樹學帶領大家共種植了80畝地,收獲白蘿卜5萬多斤、包包菜1000多斤,白菜500斤,還加工制作了苦瓜乾、紅苕乾、鮓海椒、苕粉等農家土貨。

  『山嫂』們勞作途中。新華網發

  今年的分紅顯示:平均每家分紅15000元。今年3月,在村黨支部的積極支持下,張樹學帶領大家成立了重慶市武隆區山嫂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還注冊了『九個山嫂』品牌。

  張樹學說,『分紅讓大家看到了希望,認定種菜這條路。』前不久,張樹學還自掏腰包2000多元買了烘乾機和塑封機,准備進行農產品加工,延長蔬菜產業鏈。

  據悉,目前,『九個山嫂』新鮮蔬菜主要銷往附近鄉鎮的學校政府食堂,武隆城區、涪陵、南川等周邊區縣。『重慶主城也有銷售渠道,但銷售產品單一,』張樹學說,未來想走電商這條路,把農產品進行加工包裝,也便於運輸、儲存、銷售,這樣『九個山嫂』纔能真正走出大山。

責任編輯:連冬雪